楚地丝绸贸易开辟了新的道路,对早期的生产发展,具有哪些贡献?
- 故事
- 2023-11-27 11:31:30
自 20 世纪以来,楚慕的考古发现持续增多,其中也出土了一些丝绸文物,比如说湖北荆门马山 1 号楚慕出土了大批丝绸文物,数量与品种很多,保存也较好。
它犹如打开了丝绸历史的一座宝库,引起了学术界的持续广泛关注,学者们围绕楚地丝绸艺术与文化展开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然而学术界对楚地丝绸生产发展的相关研究则较为稀见,虽然在中国古代丝绸史的有关研究与论述之中,已对商周时期的丝绸业及生产技术的发展、丝绸的外传及影响,初步有了一些讨论与探究。
但是仍缺乏对楚地丝绸生产发展的全面综合研究,通过传世文献以及楚地丝绸艺术文物的考古发现,可以揭示楚地丝绸生产的盛况。
同时也反映了楚地丝绸贸易,及其对先秦时期的早期丝绸之路的深刻影响与作用。
在中原列国的影响之下,楚地丝绸生产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并且颇具规模,春秋晚期,在淮河中游地区吴楚边境地带,楚人与吴人的“争桑”事件不断发酵,最后引发了吴楚战争。
《伍子胥列传》里面也有这样的记载:“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
由此可见,丝绸生产已经广泛普及到吴楚之地,桑树及桑叶于是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资源。
不仅如此丝绸品在当年的楚地可谓是被广泛的使用起来,这点从后面的一些文献里面都有记载。
楚国贵族普遍穿着丝绸服饰,《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楚子使道子冯为令尹......( 道子冯)遂以疾辞。
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重茧,衣裘,鲜食而寝”,杜预注曰:“茧,绵衣”,“重茧”之“茧”字,指的是新的绵袍。
道子冯穿着“重茧”,则是身上穿了 2 层绵袍,它是由丝绵制成的,《战国策》卷 14《楚策一》“威王问于莫敖子华”章:“昔令尹子文,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
令尹子文是春秋时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帛之衣”,是指黑色的帛衣,1986-1987 年发掘的湖北省荆门市包山M2的墓主为楚国左尹。
墓葬的年代可能在公元前 316 年,该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织物,划分为绢、锦、纱、绮、绦、组等品种,可以看出有衾、器封、纱罩、网、系带、扇形绢等形制。
包山M2楚国左尹墓里,有大量的丝织品作为陪葬,也说明了丝绸制品已经融入到楚国贵族的日常生活之中。
1982 年发掘的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马山 M1 楚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丝织品墓主是一位属于士阶层的妇女。
该墓的年代约在公元前 340 年~前 278 年之间;该出的纺织品除藤鞋外,其余皆属于丝织品,这些丝织品有绢、绵.纱、锦、绦、绮、罗、组等种类,形制为绵袍、单衣、夹衣、单裙、帽、衾、枕套等等。
而且这座楚墓出土的糯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橘裙实物”,战国楚墓出土了大量制作工艺精美的丝织品。
可见在战国之时,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楚国士阶层也普遍拥有了大量绚丽华贵的丝绸服饰,楚式丝绸文化艺术缤彩纷呈。
丝绸还被广泛应用于楚地的兵器装备制作之中,《左传·襄公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
“组甲”,是指以丝帛织成的丝带将甲片串联编缀而成的甲衣,与普通绳索编成的甲衣相比,“组甲”这类甲衣更加坚固,但“组甲”的制作费用也较高。
“被练”,则指以熟丝穿联甲片而制成的甲衣,“被练”这种甲衣的制作,相对容易一些,“被练”固然不如“组甲”牢固,但是“被练”却可以实现大量生产。
丝绸在当时不仅用于铠甲制作,而且兵器的青铜部件与木质部件之间的联接及固定,经常是采用丝条缠绕,例如: 剑戈、矛、等。
2002 年发掘的湖北枣阳九连墩M1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楚国的皮质甲胄,甲片上有穿丝带的孔痕,甲片之间也有丝带炭,丝细还被用作图文信息的载体,书写文字或绘画,也被称之为“楚帛书”、“楚帛画”。
1942年 9 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的一座古墓中,被盗掘出土一件战国楚帛书,在这幅子弹库楚帛书上,既书写有古文字,又绘有一些神怪的图像。
子弹库楚帛书被盗掘出土的这个古墓,就是 1973 年湖南省博物馆发掘的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 M1,同时还发掘出土了“人物御龙帛画”。
画中的男子手持细绳驾驭巨龙其顶上有华盖,右边是直立高昂的鹤,左边还绘有鱼,1949 年 2 月,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战国楚慕中出土了“人物龙凤帛画”。
该画的左上方绘有一条龙,龙头朝上,龙身蜿蜒,右上方绘有一只凤鸟,在其下方是一位妇人,她可能是墓主人。
楚地丝绸产品的应用范围较为普遍,不仅用于服饰衣着,也用于兵器装备的铠甲编缀及青铜兵器的联结固定。
而且丝细也用于文字书写及绘画创作,产生了楚帛书及楚帛画。楚地丝绸的这些多种多样应用,也反映了楚地丝绸生产的繁荣与兴盛。
那么楚文化又对楚地丝绸生产发展的推动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丝绸生产的兴起,也是与楚文化的特质密不可分的,博大精深、风格奇特的楚文化孕育了楚地丝绸生产的繁荣。
首先楚地较为平坦,气候湿热,降雨充沛,河湖众多,适合桑树及蚕的生长,西周初期,熊绎受封之时,楚国还是一个地小民贫之国。
经过熊绎以后的楚国先公、先王们笔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到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时,楚国已经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楚地丝绸经济也随之发展,楚人笔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是楚地丝绸经济发展的内在精神文化动力。
其次楚文化具有追新逐异的创新意识,促使楚地丝绸产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地处长江流域的楚文化,是诡谲奇特的地域文化。
老子、庄子的哲学,屈原、宋玉的辞赋,充分体现了楚文化有着奇幻的想象力、丰富的神话色彩、新异的审美观、浪漫的艺术特色。
正是在楚文化的奇特观念意识熏染之下,楚地丝绸产品形成了奇异绚丽的独特艺术风格,楚式丝绸艺术文化也成为了楚文化的特点之一。
同时楚人守信重诺的诚信精神是楚地丝绸经济贸易的重要基石,纵观楚史,楚人普遍具有守信重诺的诚信精神。
公元前 598 年,楚庄王平定了陈国的夏征舒之乱以后,恢复了陈国,孔子称赞楚庄王是“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西汉初年,楚人季布因诚信而得到了美誉,所以,有语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也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诚信是经商贸易之本,楚人的诚信精神保障了楚地丝绸经济贸易的发展。
楚地丝绸品在丝绸之路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地的丝绸向北输人了中原地区。
《管子》卷 8《小国篇》记载了齐桓公“征伐楚,济汝水,方地,望文山,使贡丝于周室”,楚地丝绸品质优异,可以列为贡品,说明了中原地区对楚地丝绸也有一定的需求。
楚地丝细运抵中原地区以后,有一部分可能还继续向西贩运到秦地,再大致沿着北方丝绸之路,甚至远销中亚、西亚乃至北非、东欧。
前苏联阿尔泰山区巴泽雷克M5的年代相当于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该慕出土了一件特别精致的鞍褥面刺绣丝绸。
刺绣图案的主体为凤栖息在树上,凰在树间飞翔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马山M1楚慕出的舞风飞龙纹和凤乌花卉纹刺绣图,颇有相似之处。
巴泽雷克M5还出土了一件毛毡壁毯,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该壁毯上带有华丽的丝线刺绣,刺绣纹样为凤凰和斯芬克斯,还运用了楚文化的卷云纹,体现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
楚地丝绸品也许还参与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贸易,先秦时期,南方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可能是在今湖南长沙一带的“南楚”。
南方丝绸之路的主干线,可能是先从长沙(南楚) 到昆明(滇国),再向南到缅甸及南亚,楚地丝绸由此贩运至南亚,南亚的蜻蜓眼式料珠也传人楚地。
在早期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影响之下,来自西方的钠钙疏璃珠传人了楚地,由此也启发楚人创新制作出了铅钡琉璃珠。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丝绸之路更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篇章,楚地丝绸生产兴盛,楚地丝绸品可能参与了北方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细之路的贸易。
既对外传播了中国丝细艺术与文化,又增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呈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盛景。
是先秦时期中外交流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因此,楚地丝绸品推动了先泰时期丝绸之路的早期发展。
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则是促进楚地丝绸生产发展的文化动力,楚地丝绸品还参与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并为先泰时期丝细之路的早期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5375.html
楚地丝绸贸易开辟了新的道路,对早期的生产发展,具有哪些贡献?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楚地丝绸贸易开辟了新的道路,对早期的生产发展,具有哪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