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族全灭,株连3万人:中华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死到底冤不冤?
- 故事
- 2023-11-27 11:30:26
你是否曾想过,从乞丐到皇上朱元璋,竟会将曾经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们多半杀尽。
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杀尽功臣,逆天而行”,这句话出自古代文人李时中,他对朱元璋的行为提出了质疑。
尤其是九族全灭,株连3万人的胡惟庸案!
那么作为中华最后一位宰相,他的死到底冤不冤枉?
1:
胡惟庸从一个小县城的主簿,晋升至太常寺少卿,整整耗费了十年时间。
从1355年,投奔朱元璋,到1357年被任命为宁国县的主簿再到1367年出任太常寺少卿。
胡惟庸当了近10年的地方官。
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可他从太常寺飞速晋升至中书省,仅用了三年,成为李善长之后最高权力的中书丞相。
为何?
这样的晋升速度前所未有,其实看过电视剧的都知道。
胡惟庸的上位,离不开李善长。
明初的中书省是朝廷的权力中枢,承担着治国安邦的重任。
洪武三年66岁的中书省首辅李善长,因为年纪大了想要卸任,正寻找一位能够继任丞相的人选,意外推荐了胡惟庸。
当时所谓的中书省沿用的是元朝的制度,内里的最高的职务就是左右丞相,其次是平章政事,后是左右丞,最次参知政事。
而彼时的胡惟庸已经在李善长的举荐下,到了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胡惟庸抱有同样的期望。
刘基(刘伯温),朱元璋最信任的谋士之一,对他的评价并不高。
刘基形容胡惟庸为:“小犊耳,将偾辕而破犁”意指胡惟庸心高气傲,缺乏担任丞相的胸怀和格局。
不仅当不好丞相,还会搞破坏。
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决定给予胡惟庸一个机会,在李善长告老还乡后,任命他为左丞。
胡惟庸的晋升引起了中书省内部的震动。
实际上,当时在朱元璋心中的候选人除了胡惟庸,还有杨宪和汪广洋。
刘基对这两人的评价同样不高,杨宪是有才无量,汪广洋更不堪是个能力平凡的庸才。
不得不说,刘基的眼光是真准,后来发生的事情一一验证了他的评价。
杨宪果真因为自己的器量狭小,太过偏激被朱元璋杀死了。
三人变成两人,最后汪广洋成了右丞相。
是胡惟庸的上司!
然而,胡惟庸并不满足于仅成为左丞的职位,他想像李善长那样坐上中书省的一把手。
其实,在中书省还有一人位置也很高,那就是徐达。
不过他是一个武将,并不问事。
朱元璋当初也只是用他震慑文官。
所以,徐达并不插手中书省的事务。
那么想坐上一把手,摆在胡惟庸面前的就只剩下汪广洋。
2:
汪广洋就和刘基的评价一样是个能力平凡的庸才,虽然与人为善。
可是表现实在堪忧,尤其是坐上了右丞相的高位,更加的力不从心。
这让胡惟庸看到了机会,他充分利用自己在中书省的地位,频繁向朱元璋汇报治国理政的建议,直接绕过汪广洋,也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这招果然奏效,朱元璋越来越感觉到,对比胡惟庸汪广洋差的太多。
于是,洪武6年,朱元璋借机贬汪广洋离开中书省去广东担任行政参政。
至此,中书省的实际一把手就落到了胡惟庸手中。
后来经过半年的考察,朱元璋正式提拔胡惟庸为右丞相。
这个梦想爬上权力顶点的男人终于得偿所愿。
也成了淮西勋贵的领头羊,那么他又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道路的呢?
说到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说胡惟庸的能力到底如何?
这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点,有人拿着刘基的比喻认为胡惟庸就是一个沉迷权利的小人,把当时的官场搞得乌烟瘴气。
也有人说他,却有丞相之才。
其实两种评价都有道理《明史·胡惟庸传》中就提到朱元璋对他的信任。
“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隆。”
这里可以看出,胡惟庸的才能还是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
但是我们再来看,又有记载:
“(胡惟庸)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从这里我们又能看出,胡惟庸的另一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变化的过程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转变的。
我们可以理解为,随着朱元璋因为他的才能信任不断地加深,给他的宠幸不断扩大,让他变得跋扈,开始扩大势力范围,争夺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他不择手段地打击政敌,发展亲信,巧妙地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
贪财,恋权。
形成了那个以他为中心的小集体,可以说朝中除了少数人基本上都归附在他的手下。
但是也有人不屑与其为伍。
比如,刘基和徐达。
电视中我们看到的,胡惟庸带着太医给生病的刘基(刘伯温)送毒药的那一段,有人说是胡惟庸自作主张,借机报复。
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授意。
我更倾向于前者,因为很符合胡惟庸本人的行事作风,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测,做不得数。
后来,胡惟庸更是把手伸向了徐达,收买了徐达的身边人。
可惜,身边人不为所用反而像徐达告发了胡惟庸。
徐达何许人也,那是朱元璋的发小,情同手足,自己翻脸行别人不可以。
这也成了胡惟庸后来倒台的众多原因之一。
3:
但是这些原因,还不足以让胡惟庸那么快倒台,真正的导火索还是朱元璋最为忌讳的谋反罪。
不过,胡惟庸何许人也,虽然小动作不断。
却一直没有表露出来,只是他有一个不太省心的儿子,平日里嚣张跋扈惯了。
总爱胡作非为,这不洪武十二年,在闹市骑马突见一名车夫冲出来。
拉马不及,胡惟庸的儿子从马上掉了下来,摔死了。
这可把胡惟庸气坏了,当即就处死了车夫。
引得民怨沸腾,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本来胡惟庸就累积的不少事情在朱元璋这里。
就准备借此发挥,要他一命抵一命,胡惟庸害怕了。
他深知朱元璋的性格,也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怕被秋后算账的他找来了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心腹,准备谋反。
巧合的是,正在他们紧锣密鼓的到处联系相关人员时。
同年九月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宦官目睹了胡惟庸与东南亚占城国使者的私下接见。
这个消息并未及时传达给朱元璋,而是秘密地被胡惟庸掩盖。
不料,宫中的宦官将这一幕留在了眼底,他们知道,这是一条重要情报,一个破坏明朝稳定的罪证。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怒火中烧,胡惟庸的欺瞒让他更加愤怒。
胡惟庸为了自保把事情推给了礼部。
朱元璋决定对相关官员进行彻底审查,以便查清真相。
这一决定引发了朝堂的震动,无数官员纷纷担心自己会被牵连其中。
然而,审查结果的揭晓却让整个朝堂掀起了惊涛骇浪。
涂节,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官员,却在审查过程中被揭发出卖宫廷妇女的罪行。
朱元璋震怒之下,立即下令逮捕涂节,并将其罪行公之于众。
涂节大惊失色,深知自己已经命悬一线。
为了谋求一线生机,他揭发了胡惟庸的谋反计划。
满朝震动!
涂节选择了背叛,将胡惟庸的阴谋告知朱元璋。
《明史》对涂节的评价是:“涂节原本就有预谋,但见计划无望,才选择变节,这样的人不可不诛。”
涂节的死刑注定了。
胡惟庸等人也被诛九族。
然而,胡惟庸案并未就此结束,整整波及了十余年,牵扯三万人,也让丞相这个职务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4:
胡惟庸的谋反早有准备,很早时候就发展了不少武将如陆仲亨、费聚等人。
甚至还联系到了告老还乡的李善长,胡惟庸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李存义的儿子,而这个李存义则是李善长的弟弟。
有这层关系在,也就解释了为何归隐多年的李善长后来会被牵扯其中。
李存义与胡惟庸交往过密,曾经被李善长警告过。
不过,显然这个弟弟并没有把哥哥的话放在心上。
数年后,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胡惟庸的亲家李存义曾是其党羽,朱元璋下令逮捕李存义全家。
本来李善长是可以全身而退的,朱元璋也没有想杀他,包括他的弟弟李存义。
只是流放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
可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李善长当初是知道胡惟庸谋反的,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留下了祸患。
洪武二十五年,李善长的家奴丁斌在一起案件中,爆出了此事。
原来,这个家奴起初是在胡惟庸家里做事的。
后来,才跟随的李善长!
知情不报,朱元璋既愤怒又心寒,下令将李善长家70多口人全部杀害。
唯独李存义之子李祺因为是朱元璋的女婿而幸免于难。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丁斌不堪忍受刑罚,更多的胡惟庸同党被揭发出来。
除了上面的陆仲亨、费聚、还有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等20余位侯爵也被卷入谋反案的波涛中。
朱元璋怒不可遏,他决意彻底清洗朝堂,以杀一儆百,维护朝廷的稳定和自己的统治。
他下令将这些牵扯其中的人处死,并消灭他们的家族,以防止他们的后代继续谋反。
在大规模清洗胡惟庸同党的过程中,许多无辜的人被误认为叛党。
这是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弊端,无论在哪个朝代都难以避免。
无辜的人们被卷入胡惟庸案中,失去了性命和家族的根基,他们的冤情和痛苦无法言表。
胡惟庸案对明朝的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元璋决定废除中书省,直接管理六部,宰相制度也因此终结。
这一改革措施旨在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以防止类似胡惟庸案的发生。
然而,这也限制了官员的权力,使得朝廷更加集权化,朱元璋的个人权威更加凸显。
他以铁腕手段清洗朝堂,展现了自己对权力的绝对掌控。
结尾:
胡惟庸案,总共被株连者多达3万多人。
其中除了一位公爵、21位侯爵外,其他官员更是不计其数。
一人造反,九族全灭,株连3万人,中华最后一位宰相,到底冤不冤。
要知道,古代的连坐制度,覆巢之下无完卵。
又有多少平民枉死?
史学家把“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并称为洪武四大案。
影响之深远,不仅在当时对明朝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成为后世的警示。
引发了人们对权力滥用和深思。
朱元璋虽然成功清洗了胡惟庸等人,但在此过程中,无数冤案和冤死的人们无法得到伸张正义,他们的悲惨遭遇又有谁人怜。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5374.html
九族全灭,株连3万人:中华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死到底冤不冤?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九族全灭,株连3万人:中华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死到底冤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