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早年身强体壮,为何只活了51岁?这和一个印度人有关
- 故事
- 2023-11-03 09:27:12
前言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如果要为皇帝们排出一个标杆,李世民的地位毫无疑问是傲然独立的。虽然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千古一帝,但李世民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辉煌的成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独特典范。
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历史,确立了中原格局,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政治格局,但其统治较为霸道,留下一些政治问题,未能达到李世民的治国水平。
汉武帝,赋予中国民族一个令人骄傲的名字,开创了汉朝的辉煌文化和科技传统,但他的统治也带有一些霸道的成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李世民在壮年时不幸逝世,年仅51岁。这个伟大的皇帝的早逝成为中国历史上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留下了"李世民早逝,神仙难当"的评价。尽管他的统治成就卓越,但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永远不可逾越的传奇,让人不禁思考,如果他能够活得更久,大唐又会迎来怎样的辉煌和繁荣呢?
少年时期的气疾风疾
公元598年,李世民出生在隋朝京城长安。父亲为隋文帝李渊,母亲当时是才人,后来才被封为文德夫人。幼年的李世民体格强健,动作敏捷,无论射箭骑马还是习武,都展露出非凡的天赋。他聪慧过人,博览群书,还善于言辞,深得父亲李渊的宠爱。
然而,这似乎是上天对李世民的一种补偿。根据史书记载,李世民从小就患有“气疾”和“风疾”两个顽固的疾病。“气疾”很可能是哮喘病,而“风疾”则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类疾病。这两种疾病都不适合过度操劳,否则容易诱发病情。然而,李世民似乎从未将它放在心上。
李世民从儿童时期开始,就经常会有气喘的症状发作。每当天气稍有变化,或是过度劳累,他就会突然呼吸不畅,面色发红,气短乏力。
这时需要静养一段时间,症状才会缓解。李世民的母亲文德夫人对他尤其关爱,每逢他发病就轻拍他的背,给他调理气血。可这气疾的病根并未除去,仍时有发作。
而风疾更为隐匿,表现为头痛、头晕等症状。李世民有时会在夜深人静时,突然感到一阵抽痛从太阳穴扩散开来,又或是练武之后站起身来眼前一黑。这都是风疾发作的征兆。为避免病情加重,李世民必须迅速回房静养。虽然症状过后可暂时恢复如常,但风疾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
两种疾病的双重折磨,使李世民的少年时光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顺遂。他必须时刻注意调养身体,避免过度劳累。否则一旦病情发作,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李世民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反而更加努力地练武读书,争取在短暂的痊愈时间里取得更大进步。
晋阳起兵,戎马生涯启程
来到晋阳不久,李渊就驾崩,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619年冬,李世民在晋阳起兵反隋,正式步入戎马生涯。
这一年,李世民才21岁。作为起兵的首领,他勇猛果敢、机智睿断,很快就在晋阳一带聚集了一批英勇的骁士。随后,李世民率军南下,四处征伐,声势日益强大。这期间,他身先士卒,执枪沖锋,每战必亲临前线,深得部下拥戴。
619年冬天,李世民在晋阳郊外的渭水边立下大旗,正式宣布起兵。从此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征战时光。
起初跟随的只有寥寥几十骑,都是他的兄弟和心腹。李世民白马翻身,大旗猎猎。他沉声告诫手下弟兄,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推翻隋朝的暴政,让百姓脱离水深火热的苦难。
起义军很快壮大起来。来自各地的反隋义士,闻风而动,纷纷前来投奔。一时间,从关中到河东,李世民的旗帜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燃烧的希望之火。而李世民更是义士之领袖,无不对他寄予厚望。
在率军作战中,李世民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他白马战袍,手持钢枪,杀入敌阵,所向披靡。每每一战功成,他满面煞气、杀伐决断的英姿总能鼓舞人心,使人血气方刚。这也让他在军心民心中威望日盛,被视为一代豪杰。
掌权后劳累积劳
630年之后,李世民正式成为大唐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此时的唐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内忧外患无处不在。李世民勤政爱民,夙兴夜寐,极为操劳,终于在短短几年内使唐朝走上了正轨。
632年,李世民亲征东突厥,一举击溃其可汗。此役功劳巨大,使唐朝消除了北方威胁。635年,李世民再次亲征高句丽,虽然未能完全占领,但迫使其臣服。从此,唐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在对外战争告一段落后,李世民开始推行一系列内政改革,颁布贞观新法,使唐朝步入极盛。
为了建立这一切,李世民付出了巨大心血。他常常彻夜不眠,精力高度集中,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朝政之余,他还亲自检查民间疾苦。为此,他三更入朝,四更退朝,才得以处理朝中百官的公文。
每日清晨,当鸡鸣三唱时,李世民就已经起身梳洗。他简单用点心果腹,就来到追风殿处理公文。
文书一份份审阅,奏章一封封批阅,李世民连续工作到日上三竿都未觉疲倦。到了午后,他才稍事歇息,午饭过后又继续处理政务,直到天色渐暗。
入夜后,李世民才手持灯笼,来到宫门外听闻百姓疾苦。有时民众拟诉冤情甚嚣,李世民便排解整夜,直到天色发白才得空歇息。然而多日积劳成疾,他已觉气喘发作,头痛欲裂。此时此刻,李世民只能强忍病痛,一日再起,继续操劳。
忧国忧民,悲伤成疾
贞观中期,李世民开始患上“气痢”——一种气滞所致的严重痢疾。此症在古代是较为危险的疾病。 医官的精心治疗,这次危机才得以渡过。然而,李世民的病根未除。稍有情绪波动,病情就会复发。
646年,李世民的心腹大臣长孙无忌去世。李世民对他痛心疾首,甚至在宫中对着长孙家的方向痛哭,直到几乎晕厥。这次悲伤使他的身体雪上加霜。此后,他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精力。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多年的心腹之臣。两人从起兵时就相互信任、患难与共。无忌对李世民的赞助支持功不可没。现在他突然病逝,李世民感到难以置信。
得知噩耗的那一刻,李世民心如刀绞。他在追风殿中哀恸不已,再也顾不上公文政务。这几日他茶饭不思,神思恍惚,整夜难以入眠。朝堂之上,他神色憔悴、万念俱灰。
直到长孙无忌的丧礼前一日,李世民才稍感平静。他来到宫墙边眺望长孙府第的方向,想起与无忌一起打拼的种种过去。两行清泪突然滑下李世民的脸庞,他泣不成声,直到气绝力竭才停止。这一刻的悲痛几乎要了他的命,亦使积劳成疾的他再无回头之力。
争议的丹药
晚年,李世民的健康状况已转趋恶化。当得知一个印度高僧能炼制长生不老药时,他不禁心生一线期待。这高僧很快便被召入宫中,开始为李世民炼丹。然而历史对他是否真的服用过这药,记载并不一致。
或许,这丹药最后的效果已无从可知。但至少可以看出,生命濒临的李世民还怀有一线期望,希冀能够续写他的伟业。只是病魔终究难逃,药石亦难医心头之伤。
当得知印度有高僧能炼制长生不老药时,朝野上下为之欣喜。李世民也不禁动心,想要见识这神僧的本领。于是他迅速调派亲信将那高僧接入宫中,准备让他为自己炼丹。
高僧在宫中煎药三月有余,坩埚里青烟缭绕,香气袭人。李世民时常来到丹房观看,心中乐观期待。他相信这药一旦成,自己必能起死回生、恢复昔日身手。登基之时,他定会重用这高僧,好好报答他的恩情。
结语
然而丹药完成那日,李世民的疾病已经日益严重。他只来得及看这药一眼,便脱力向后,为侍者扶持回内宫。自此之后,他再无力问询丹药的效果。直到驾崩那一刻,这是否成了他心中最后一点遗憾,已无人得知。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5108.html
李世民早年身强体壮,为何只活了51岁?这和一个印度人有关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李世民早年身强体壮,为何只活了51岁?这和一个印度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