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  >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

  

前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百家争鸣的思想竞争激烈。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确实繁荣,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除了思想争论之外,政治和外交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张仪作为秦朝的外交官,提出了连横一说,主张各小国联合起来,以对抗强大的敌人。这一策略后来被称为"连横",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外交支持。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图1)


尽管当时不少人认为苏秦的合纵一说更为有效,但张仪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连横之盟的达成,巩固了秦国在战国时代的地位。

与张仪不同,商鞅主张变法,试图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改革以加强秦国的实力。他主张变法最终却车裂而死,他和张仪一样都提出了非人所思的思想。但是为什么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而张仪却可以做魏国的相国呢?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图2)


一、三人同窗,性格迥异注定命运不同

春秋末期,苏秦、商鞅、张仪三人同拜鬼谷子为师,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他们都受到各家思想的熏陶。苏秦穿衣朴素,言谈内敛,心思深沉,见多识广,善观人言行。

张仪衣着考究,油嘴滑舌,善于观察人心,通晓人情世故。而商鞅高大威猛,心高气傲,抱负不凡,胸有成竹,谋划周详。三人同窗,可性格迥异,注定人生道路无法同日而语。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图3)


苏秦内敛深沉,少言寡语,见多识广,深谋远虑,善于观察人心理。张仪圆滑多变,善于应对,察言观色,通晓人情世故,心思缜密。商鞅性格则直爽强势,敢想敢说,志向远大,有雄心壮志,胸有万卷周详的谋略。三人各有鲜明个性和不同优势,日后发展也各走不同道路。

苏秦沉稳内敛,心思深沉,见多识广,思虑缜密,善于观人心机,深谋远虑,能洞察局势,步步为营。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图4)


张仪则善变通世故,察言观色,能操控人心,通晓世间情理人情世故,处事圆滑多变。商鞅性情则直爽强势,志向远大,有说一不二的果敢个性,心无旁骛,胸有成竹,志在一统天下。

三人同窗,却因性格决定命运的不同,注定人生道路无法同日而语。苏秦内敛深沉,出谋划策,驰骋诸侯之间;张仪圆滑变通,终官至魏相;商鞅才思敏捷,视野宏大,却也因过于自信而难逃死劫。性格造就命运,三人虽出自同门,却各有不同结果。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图5)


二、苏秦扬名列国,张仪在秦图富贵

三人下山后,苏秦最先入仕,便以合纵连绵六国,一战成名。他又五破越军,声名远播。张仪后至赵国谋一官半职,未想拜师兄苏秦所阻,尔后阴差阳错进入秦国。在秦国张仪提出连横策,引韩赵燕联合,对抗秦国。两人均是以外交手腕扬名立万。

苏秦首先下山游说列国君主,很快就以合纵策连绵六国,声名大噪。他又以出众的谋略五次大败越军,威名远扬。苏秦驰骋列国之间,呼风唤雨,名声显赫。而张仪则后至赵国谋一官半职,想依靠苏秦这位故友,却被其讥讽拒绝。张仪心有不甘,阴差阳错下进入秦国发展。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图6)


苏秦早已洞察张仪的性格和才能,特意提醒张仪可以前往秦国谋职。张仪感激苏秦的嘱咐,于是进入秦国发展。在秦国张仪渐得重用,最后回到故国魏国担任相国,功成名就。苏秦一生传奇,驰骋于诸侯之间。而张仪最终也官至魏相,两人均是依靠谋略和外交手腕,在列国间扬名立万。

三人中,苏秦最先下山,他谋略缜密,见多识广,很快就名声大震。他先后连绵六国,五破越军,在列国间声名显赫。张仪则试图依靠苏秦在赵国谋职,未果,后在其指点下进入秦国发展,终于回国担任魏相,功成名就。两人均是凭借出色谋略和外交手腕,在诸侯纷争的年代扬名立万。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图7)


三、商鞅志在一统天下,誓要秦王称霸

相较两人,商鞅出身名门卫国公族,自小就抱负不凡,志在一统天下,誓要助秦王称霸。他到秦国后,积极献策,推行变法,助秦国实力大增,备受宠幸。但因其手段激进,招致贵族不满,秦孝公驾崩后难逃被灭门的命运。

商鞅生而聪明强悍,又生于卫国公家,自小就志向远大,抱负一统天下,誓要辅佐一位君王称霸称王。他见识秦国国力强盛,毅然前往献策。他在秦国积极推行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备受秦孝公宠信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图8)


商鞅在秦国力排众议,推行了吕氏春秋所主张的儒家思想。他采取断发文身,推崇法家,实行严刑峻法,强化军力。这些变法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使之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但是,商鞅的种种举措也招致宗室势力的不满。

秦孝公驾崩后,商鞅独揽大权,此时反对他的势力乘机联手,诬告他谋反,最终被秦惠王存心陷害,以妄图谋反的罪名被株连全家处死。商鞅为秦国效力良多,却也因过于骄傲自大而难逃被灭门的命运。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图9)


四、张仪机智退隐,苏秦传奇一生

秦惠王驾崩后,张仪洞察新君武王年幼,为避祸端,主动退隐还乡。他见风使舵,早已察觉君王对他的疏远与戒心,果断抽身离开,最后终老家乡,保全平安。而苏秦则一生传奇,五破越军,连绵六国,在列国间驰骋,最终寿终正寝。

秦惠王驾崩后,张仪深谋远虑,果断退隐。他预见秦武王年轻,心性不定,难以取悦,自己恐遭祸害。为保全性命,他主动向武王请辞告老还乡。张仪见风使舵,抽身退隐,保全了平安。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图10)


与商鞅骄傲自大形成鲜明对比,张仪通晓人情世故,深谋远虑,能洞悉君王真实想法,从而保全性命。他见机行事,早已察觉新君王对自己的戒心,果断离开,避开此次政治风波,全身而退。

而苏秦传奇一生,五次大败越军,令其名扬天下;又先后说服六国君主,实现合纵,声名显赫。他一生奔波在诸侯之间,最后还能寿终正寝,堪称人生奇迹。张仪退隐终老,苏秦寿终正寝,均保得全生平安,与商鞅生前骄傲,死后被灭门形成强烈对比。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图11)


结语:

苏秦、商鞅、张仪三人,同是鬼谷子門下优秀弟子,又因志向不同,结局各异。他们的经历警示后人,识时务者为俊杰,心性不同,择业不同,做人处世之道也各有深浅。我们当思量自己的性情处事,深谋远虑,知进退,方能求得事业有成,福寿双全。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5107.html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