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执意要杀华佗?12年后才发现,他的决策真高明
- 故事
- 2023-10-18 10:39:24
前言
医生这一神圣的职业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许多医生拥有高超的医术,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华佗。华佗在古代和现代医学界都享有非常高的声誉,被誉为“在世华佗”的称号可见他的卓越地位。
华佗作为医术高超的医者,为人们救死扶伤,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华佗虽然出场时间有限,但每一次出现都成为“名场面”。他以其神速的医术和敬业精神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他为曹操治病的情节,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华佗是医学史上非常优秀和杰出的代表,他的名字成为了医学界中的传奇。
然而,华佗的优秀和敬业并没有为他换来一个美好的结局。建安十三年,曹操下令让华佗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决定令人困惑和痛心。许多人不理解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华佗,认为华佗的死是不应该的。
那曹操为什么执意杀掉华佗?这是一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问题,也是一个令人不解的谜团。然而,直到十二年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曹操当初的做法竟然真是高明绝伦。
医圣华佗的一生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汝南实陵人。他热爱医术,少年时期就离开家乡,开始在各地游医。根据记载,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人体解剖也有着精深的理解。他将一个时代最先进的医学知识融会贯通,医术高超无比。
1、创立麻醉术,进行外科手术
在当时的医学条件下,华佗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使用药物做到全身麻醉,并进行复杂的外科手术。他研制了一种名叫“麻沸散”的药物,能使人在手术过程中不感觉疼痛。
传说华佗曾历时三年,对数百种药材进行试验研究,终于配制出理想的麻醉药方。病人服下后,很快就会进入睡眠状态,感觉不到任何疼痛。华佗便可以进行减肿、刮骨、疏通、缝合等外科手术了。
这在当时简直是一项划时代的创举。在没有麻醉的年代,外科手术带来的痛苦不可想象,只有最必要的情况下才会实施。病人往往需要数人紧紧按住,忍受手术中巨大的痛苦。没过多久,手术失败或者术后感染引起死亡的情况比比皆是。华佗的麻醉术,使手术变得更加人性化,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据说当时华佗进行外科手术都会事先让病人喝下他研制的药物,然后在药效发作时快速完成手术。病人醒来后已不再感到疼痛,只是头昏脑涨,两三日后就能恢复。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奇迹!由于术后不再疼痛,病人的恢复速度也大大加快。华佗的麻醉术救了无数濒临死亡的病人,让他们重获新生。
2、创立五禽戏,推广保健术
除了外科手术,华佗还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创立了一套名叫“五禽戏”的保健方法。这套保健法来源于华佗对五种动物的活动规律的观察,包括虎、鹿、熊、猿、鸟五种动作。
传说华佗曾在山野中观察这些动物的活动,发现它们的某些动作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比如猿猴抓枝悬挂能活动关节,熊的扭动能强健腰部等等。
于是华佗选择其中的五种代表性动物动作,根据人体生理结构改良定型,形成一套可以增强身体柔韧性、平衡性和协调性的简单易学的保健法,这就是“五禽戏”。
这套保健法包括:
虎式,是动作大开大合的练习,可以增强肌力和气血运行。
鹿式,主要是头部和眼神的活动,可以预防头疼头晕。
熊式,主要运动腰部,可以强健腰肌。
猿式,主要是四肢和关节的活动,可以增强柔韧性。
鸟式,主要通过双臂打开合拢的动作,可增强呼吸功能。
这套动作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只要每日坚持练习,就可以增强身体机能,防病健身。这套保健法后来广泛传播,成为民间养生健身的重要方式,深受百姓喜爱
3、行医仁心仁术,无私为患者治病
不仅医术高超,华佗仁心仁术的行医精神也为后人所称道。在那个乱世,很多医生只图贪图钱财,华佗则全心全意为患者治病,绝不计较报酬。
有针灸高超之称的华佗,往往只用几针就能将疾病治愈。他经常免费为穷人看病,甚至还向穷人免费发放药物。这在当时的医者中可谓罕见。
据说华佗见到穷人生病,从不推诿。他总是认真询问症状,仔细诊脉,然后耐心给予治疗。有时病人来找他的路途遥远,华佗甚至会让病人在他家中留宿休息,然后观察病情变化来治疗。
华佗还经常将自己新研制的药方赠送给穷苦的病人。有些穷人治不起病,华佗就会自掏腰包,购买药材免费配置药物。有的穷人根本无法前来就诊,华佗也会托人送药到病人家中。
史书中记载,华佗曾经治好过东吴太守陈登的頑疾,但拒绝接受任何金钱财物回报。这显示华佗行医的仁心和高尚情操。正是他无私地行医,才获得普通百姓的敬重与爱戴。
医圣不幸入狱,生前未传医书
1、两次出走引起曹操不满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患上了顽固的头风病,经人推荐找到了当时最有名的华佗来治疗。头风是一种疑难杂症,曹操已经忍受它多年,头痛难忍,夜不能寐。
华佗仅用几针,曹操的头风病就见效明显,头痛频率大为减少。曹操由衷地佩服华佗的医术,便留华佗在身边,任命他为帘底下密医,许诺重用。
此后一个月时间,曹操靠着华佗的调理,头风病痊愈了八九分,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他非常信任华佗的医术,对华佗礼遇有加,准许其出入自己的帘幕医治。
然而,当曹操以为终于找到了治头风的良医时,华佗却在治疗一个月后,突然称家中有急事离开了许昌。曹操派人探访华佗家中,发现其说辞不实,并无所谓的“家中急事”。
一年后,曹操的旧疾头风再次发作,痛苦难忍,再次急召华佗回来治疗。华佗不得不重新回到许昌,这次他又为曹操头风针灸,症状再次好转。
然而,就在曹操重新托付信任之际,华佗又提出要离开。曹操大怒,觉得被华佗欺骗了两次。自己手下群医众多,华佗不过才能略胜一筹,没有必要对他过分依赖。
曹操认为,华佗两次基于谎言出走,很可能另有所图。一个大夫屡次无故离开,实在忤逆难容。曹操决定严惩华佗以儆效尤,无人能违抗曹操的旨意而不受到惩处。
2、狱中未传医书遗憾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怒,令人将华佗下狱,不久华佗就死在了监牢之中。这对华佗的才华和仁心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损失。
据说曹操将华佗投入大狱后,还派人每日拷问他的麻醉秘方。但华佗宁死不屈,终未吐露半句。最终麻沸散的秘方随华佗而失传,也成为医学发展的一大遗憾。
更遗憾的是,这位医圣并没有将他的医术和经验传承给弟子。狱卒曾劝他将医书留下,但华佗怕曹操迁怒于狱卒,坚决不肯传书。最终,他的医术没有传承,与他永远地葬送在监牢之中。
如果华佗能在世时多收几个可传医术的弟子就好了。他的医书若流传下来,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一定大有裨益。但近乎疯狂的曹操,终究斩断了这条医学传承之路。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无疑是一大损失。
曹操的决断来自政治需要
1、巩固内部统一,防止异己
曹操此时正是用兵频繁,既要防范局势,又要统一内部。如果容忍一个华佗这样的人物不断出走,对曹操的权威和统治会产生负面影响。
曹操必须树立严明的法纪,让人心生畏惧,不敢违抗命令。否则内部一次分裂,则大业难成。曹操必须确立“军令如山”的权威,让属下无人敢违逆。
在曹操心目中,华佗的医术高超,但绝不是独一无二。他必须格杀华佗这个不守规矩的人,以儆效尤。这其实是曹操的一贯用人方式,功高震主是大忌,必须无情打压。
曹操建安十三年罢黜三公之位,整肃内政,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此时的曹操已经握有实权,正是内政整顿、建立威信的关键时期。如果任由一个大夫如此忤逆自己,简直是妄想独霸的大忌。
曹操决定牺牲华佗,无异于杀鸡儆猴。让所有曹操手下的人都明白,忠诚和绝对服从是第一位的。只有这样,曹操才能在乱世中掌控大局,建立不可侵犯的权威。
2、外患环生,需要军医助战
此时孙权、刘备势力正强,曹操随时需要出征作战。一个军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军医可以保障军心军威,救治伤员,维系战斗力。
华佗有出众医术,本可以助曹操治军士创伤,急救濒死者。让他随军出征,可以减少死伤,提高士气。但他屡次无故出走,曹操失去了一个可用之才。
曹操需要的是一个听令于自己的军医,而不是一个来去自如难以捉摸的人。一个在关键时刻可能消失不战斗的医生,对曹操军队无疑是个隐患。
毕竟当时医疗水平有限,一个好医生的作用非同小可。曹操对华佗之才既无过分信任,也无过分依赖,决定牺牲他以警示其他军医,这完全出于当时的军事需要。
3、杀鸡儆猴,震慑异己
在曹操心目中,华佗的才能并不独一无二。但必须严惩他的离经叛道,以儆效尤。这其实是曹操的一贯用人方式。
曹操将华佗处死,无异于杀一鸡儆百猴。让所有曹操手下的人都明白,忠诚和绝对服从是第一位的。曹操需要建立绝对的权威,不能容忍任何人违抗或离开自己。
当时许多大臣劝谏曹操,请求宽恕华佗,将他的才能继续利用。但曹操没有接受。因为这会让人认为曹操软弱,无法果决处置违令之人。
曹操必须充分利用华佗的死传达信息,让他的死成为其他人的教训。一个人的生死在曹操政权中是可有可无的,但军纪和威信是关键。
曹操需要树立“军令如山”的绝对权威。他必须让所有人知道,忤逆曹操的命令,必受最严厉的惩处,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唯有这样,曹操的军队与政权才能在动荡的年代站稳脚跟。
结语
曹操决断杀华佗,表面上似乎残忍,但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分析,这种决断来自他的政治需要和识大体的思维。正因曹操有这样果断狠厉的一面,才成就了他在三国乱世中的辉煌一生。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4995.html
曹操为什么执意要杀华佗?12年后才发现,他的决策真高明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曹操为什么执意要杀华佗?12年后才发现,他的决策真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