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治的四哥李泰扑进唐太宗怀里,撒娇说:“我当了皇帝之后,会把我唯一的儿子杀了,传位给弟弟李治。”
这番话,震惊了唐太宗,也断送了李泰的夺嫡之路。
于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嫡长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夺嫡,却双双成了输家。唐太宗李世民的嫡三子李治,最终成为太子,登上皇位。
此外,国舅长孙无忌的态度,也影响了太子之位的归属。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任太子,是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嫡长子。他出生在太极宫的承乾殿,所以取名叫做李承乾。
李世民登基之后,嫡长子李承乾理所当然地被立为太子。那一年的他,只有8岁。
小时候的李承乾,聪明,仁孝,能力出众,李世民非常喜欢他,经常让他监国。
可是,随着李承乾逐渐长大,加上生病瘸了一条腿,他逐渐变得叛逆起来。
- 性格暴虐,耽于声色,漫游无度,大臣经常弹劾他;
- 模仿突厥人的生活方式,私自带突厥人进入皇宫重地,还想刺杀劝谏他的老师;
- 与太常乐人同吃同住,惹恼李世民后,又声称自己生病,几个月不上朝。
叛逆的李承乾,让李世民非常烦恼。
与此同时,李承乾的同母弟弟李泰,也逐渐长大了。
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同时也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史书上说他“宠冠诸王”。
- 李世民封他为王,却不舍得让他去封地,还差点让他住进东宫附近的武德殿。
- 见他身体肥胖,怕他走路参拜辛苦,特许他坐着轿子去上朝的场所。
- 就连去他的府里看他,也要大赦雍州及长安,免他府邸所在地百姓的赋税。
李泰的待遇,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比如说,李世民给李泰的开支花销,超过了太子的规格,严重逾制,以至于大臣不得不上疏劝谏。
李世明却没有削减李泰逾制的开销,而是取消了太子开销的限制,以示自己一碗水端平,没有忽略太子。
李泰的待遇,李承乾都看在眼里。
虽然李世民一再表态支持李承乾,没有更换太子的意思,但李泰可不安分,结交朝臣,塑造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想利用李世民的宠爱,把太子李承乾拉下马。
李承乾把李泰视为自己最大的威胁。
他先是派人去刺杀李泰,失败之后,又联合多位大臣,想要效仿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先下手为强,造反逼宫。
还没来得及行动,事情就败露了。
于是,太子李承乾被废。
《旧唐书》: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寻与汉王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谋反,将纵兵入西宫。
太子被废之后,嫡次子李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新任太子的最佳人选。
李世民当着李泰的面,承诺会立他为太子。
李泰趁热打铁,投入李世民的怀抱,对他撒娇说:我以后当了皇帝,会把我唯一的儿子杀了,传位给弟弟李治。
李泰的目的,是要向李世民表现自己的兄弟情深,让他赶紧正式册立自己。但是,这番话,却起了反作用。
李世民听了这句话,本来是飘飘然的,觉得虽然大儿子不争气,这两个嫡子的感情却令人感动。后来经过大臣提醒,李世民醒悟过来:天底下哪有哥哥杀了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的道理?
最终,李世民经过反复衡量,放弃了嫡次子李泰,改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
《旧唐书》:太子承乾以罪废,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许立为太子。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我见其如此,甚怜之。”
李世民放弃李泰,选择李治,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1、李世民的慈父之心
李泰能说出杀子传弟的话来,足以体现出他心狠手辣,为了皇位不择手段。
但是,要一个父亲杀死自己唯一的儿子,只为了把皇位传给弟弟,是违反人性的行为。连李世民都知道,这样的事,李泰不可能做得到。
到时候,李泰做了皇帝之后,面临继承人的抉择,选择的,必然还是自己的亲儿子。
他又承诺过,要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有什么办法,可以既不违背承诺,又可以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呢?
自然是除掉李治了。
所以,如果真的把皇位传给李泰,李治的处境,就很危险了。
李承乾被废之后的一番话,也点醒了李世民。
李承乾对李世民说:我都已经是太子了,还有什么可求的,为什么要造反呢?主要还是因为李泰想要夺嫡啊。您如果要立他为太子,不久如了他的意么?
这是在提醒李世民,李泰为了夺嫡,不择手段,甚至逼得自己这个地位稳固的太子都要造反。
如果立了李泰为太子,说明太子之位是可以靠阴谋夺嫡得到的,影响可就恶劣了。
如今,李泰靠阴谋夺嫡,赢得太子之位,以后,其他人也可以靠阴谋,去抢夺李泰的太子之位,甚至子孙后代,都纷纷效仿。
就算李治不效仿,李泰也会提防着他。
远的,会影响唐朝的皇位传承。
近的,李承乾和李治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李世民最爱的儿子,是李泰。但无论是李承乾,还是李治,都是他的心肝宝贝。他对这几个儿子,都异常宠爱。
而立李治为太子,一来,李治看起来宅心仁厚,应该不会对自己的两个哥哥下手;二来,昭告天下,储君之位不是靠阴谋夺嫡就可以得到的,防止其他人搞小动作。
对李世民而言,这是保住自己这3个爱子的,最好的办法。
《旧唐书》: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2、长孙无忌的支持
李世民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为了保住自己的3个嫡子,立李治为太子。
但是按照礼法,嫡长子被废,嫡次子李泰就是理所当然的储君人选。李治只是嫡三子,实在是难以服众。
这个时候,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站了出来,支持李治。
长孙无忌,不仅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李泰和李治的舅舅,还从少年时期开始,就是李世民的好朋友,和他一起打天下,一起发动玄武门之变。
他的意见,对李世民有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他也是大唐的宰相,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在群臣中,影响力很大。
如果他支持李治当太子,那么,因李治排行靠后而引发的反对声,也会小很多。
对于长孙无忌而言,李泰和李治,都是他的外甥。无论谁当上太子,登上皇位,他都是国舅。
但是,选择李治,却可以让他的利益最大化。
- 一来,李治性格较弱,年纪较小,登基之后,会比李泰更依赖长孙无忌。
- 二来,李泰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李治处于劣势,如果李治上位,自己的“从龙之功”会更显著。
所以,当李世民说出自己想立李治为太子的意图的时候,长孙无忌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李治,并说:如果有人敢有异议,就斩了。
李世民放心了,对李治说:你舅舅应允你了,你应该拜谢他。
李世民又担心群臣反对,还是长孙无忌给李世民吃定心丸,说:李治仁爱,很得人心,陛下只管去问群臣。如有异议,臣愿死一万次。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长孙无忌的支持,让李治顺利地得到了太子之位。
《旧唐书》: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
3、李治的表现
李治从小,就表现出了一个优秀皇子的风范。
他聪明,仁孝,友爱兄弟。当李世民问他,《孝经》里什么最重要,他回答:孝道是最重要的,小时候要侍奉双亲,长大之后要侍奉君王,最后要修身养性。
这话,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
李承乾和李泰夺嫡的时候,他没有掺和进去。
汉王李元昌连同李承乾造反,李治因为和李元昌关系好,被李泰恐吓,他也没有直接找李世民告状。
仁孝,就是那个时代对君主的要求。
这让李世民相信,李治,就是未来大唐天子的人选。
立他为太子,不仅可以保住他的两个哥哥,还可以给唐朝带来一个明主。
《旧唐书》: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初授《孝经》于著作郎萧德言,太宗问曰:“此书中何言为要?”对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节外生枝
李治终于成了太子。然而从太子通往皇位的道路,并不是一片坦途。
当李世民想要保住自己的几个爱子的时候,李治仁厚的性格,让李世民安心。
但是,当李治真正成了太子,即将成为大唐王朝的君主,李世民对李治的性格,也有点犯嘀咕。
他对长孙无忌说:你当初劝我立李治为太子,但是李治的性格太弱了,我担心他守不住江山。倒是吴王立刻,英武果敢,非常像我。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
除了已经被废的李承乾之外,李恪也是当时李世民尚在人世的,年纪最大的儿子。
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被废,嫡次子李泰被剥夺继承权,如果嫡三子李治再被废,那么,按照礼法,太子之位就应该轮到年纪最大的庶子李恪了。
- 李治仁弱,不像自己;
- 李恪英果,像自己。
对比之下,李世民就起了易储的念头。
他询问长孙无忌的意见,作为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当然坚决反对。又是说李治仁厚,适合守成,又是说太子地位重要,不可以轻易更换,终于打消了李世民的念头。
李治这才得以稳固太子之位,最后顺位登上皇位。
《资治通鉴》: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上乃止。
写在最后
李世民选择李治做太子,最初的目的,是想要保住自己心爱的李承乾和李泰。
但是,李承乾和李泰的结局,并不好。
- 李承乾被废之后,流放黔州,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李世民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 李泰失去皇位继承权之后,被贬为郡王,仅在李世民去世4年后,就抑郁而终。
李世民终究没能保住自己这两个心爱的儿子。
你觉得,如果他当初选了李泰,他们会不会有更好的结局呢?
应该说,李世民这个太子选的相当不错,李治21岁登基。在位34年。李治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没有之一),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雄才伟略睿智不凡。在李治在位期间,大唐无论在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他的巅峰。灭高句丽,平定西突厥,灭百济,唐朝版图达到极盛,铲除关陇门阀的势力。高宗永徽之治不亚于贞观和开元。
但李治这个太子来的却是有点天上掉馅饼,白得的。李治在李世民登基第二年出生。是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里最小的一个,对这小儿子李世民根本最初根本没有考虑当太子的意图,当时的太子是长子李承乾,备胎是魏王李泰。一次李世民问李治:《孝经》中讲的是什么?”李治道:“孝道最为重要,小时候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李世民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就是好臣子。可见李世民根本没有考虑李治当太子。
但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相互争斗,一直于到最后李承乾谋反,让李世民伤透了心。在李承乾与魏王李泰鹬蚌相争的时候,李治就是渔翁得利了。李治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成为唯一的候选人了,李治不战而胜不争而得,李世民与长孙无忌都认为李治懦弱。所以李世民不放心,想立吴王李恪。但长孙无忌觉得李治好控制。竭力让李治为君。以至于李世民责骂长孙无忌:你反对李恪是因为他不是你外甥吗(是气话)。长孙无忌却是说:晋王仁孝,必能保陛下子孙安全。但长孙无忌做梦都想不到,就是这个仁孝的李治,最终害的自己家败族灭。
李治的仁孝是外表,但里面有着一颗冷酷的心,他冷眼旁观与自己一母同胞的两个哥哥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太子之位,因为他知道,只要两个哥哥在,他永远都没有机会,二人只有都完蛋他才有机会,所以他才袖手旁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懦弱的人会与庶母私通,一个懦弱的人会登基以后,彻底铲除对自己有拥立之功关陇门阀头领,自己的亲舅舅长孙家族彻底铲除。别人是霸气侧漏凶名在外。李治则是无声处定乾坤内敛低调,外表人畜无害,里面却是大老虎。敢娶自己庶母的人,抛开道德与否不谈,敢这么干的人绝非懦弱。
最后就是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李世民的继承人只能从这仨人中产生,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既倒,也只能立李治。再就是关陇唯一认可的也是李治,李世民也立他人也坐不住。天时地利人和李治都占了。除他别无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