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  >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是古人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途径,也因此衍生出诸多的神灵信仰符号。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在儒生仕子中兴起了诸多文运信仰的崇拜,其中曾经遍布全国各地的“魁星”、“奎星”与“文昌”宫阁楼祠便是典型的文化载体。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1)

传统的魁星(奎星)楼阁建筑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2)

传统的文昌宫阁建筑

这三处多数人可能懵懂地知道是祈佑文运之处,但极少有人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尤其是前两者的渊源与联系。事实不光是当代的我们,古人也是如此,后世魁星与奎星因其形貌相仿,寓意相同,读音巧合,一字之差,基本混同。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3)

文昌星宿与北斗星宿

追本溯源,以上绕不开古代两大星官为代表的星相体系:一是“北斗星宿”,二是“二十八星宿”。首先什么是星官?简单来讲它是中国古代划分星空的基本单位,也就是把相邻的恒星组合在一起,构成各种图案,并分别取一个名字,称之为星官,这是中国古代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4)

二十八星宿图

“二十八星宿”之奎与“北斗七星宿”之魁,是两套天象学问体系的内容。二十八星宿学带有天文学术性天象内容,而北斗星宿则在中国民间的节气历法与文运中影响深远。此外文昌星与北斗星是并列的星官,文昌星位于北斗星旁,北斗由七星组成,而文昌由六星组成。


01 魁星与文曲星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5)

江苏南京江南贡院魁星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6)

山西平遥古城墙上的魁星楼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7)

辽宁海城魁星楼

魁星是北斗星的一部分,是北斗斗勺部分的四颗星并称,由天权星、天玑星、天璇星、天枢星四颗星组成。而人们常说的文曲星则是北斗魁星其中的一颗星,即天权星。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8)

黑龙江哈尔滨双城魁星楼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9)

江苏高邮魁星楼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10)

山西大同魁星楼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11)

辽宁辽阳魁星楼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12)

广西东兰魁星楼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13)

吉林榆树魁星楼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14)

四川梓潼七曲山魁星楼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15)

广西汪溪魁星楼

魁星作为科举神祇,产生于宋代,是科举考试盛行的产物,较下文提到的“奎星”要晚的多;文曲星自古大受民间所崇拜,认为它是主宰天下文运的神,又位处北斗魁星中,其相貌多以黑脸红发鬼面出现。因此民间修建魁星楼供奉星君尊神,被天下考生敬仰顶礼膜拜。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16)

民间魁星之形象

由上可看出魁星与文曲星原本是两个概念,但民间多将魁星与文曲星等同含义看待,皆视为主宰天下文运的万乘之尊。文曲星由道家学派演易卦命名,并进一步由神话传说深入人心,民间认为,大凡科举中榜位列一甲而被朝廷录用为官的人都是文曲星下凡。


02 奎星与魁星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17)

四川阆中奎星楼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18)

四川宜宾奎星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19)

山西陵川奎星楼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20)

四川仪陇奎星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21)

安徽阜阳奎星楼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22)

四川蓬溪奎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23)

山东金乡奎星楼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24)

四川仁寿奎星阁

“奎星”与“魁星”出处不一样,奎星的历史起源要早于魁星,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奎星主管文章的传说。汉代《孝经援神契》曰:“奎主文章,仓颉效象。”唐宋科举制度兴盛以后,人们对于奎星的崇拜更是普遍,例如文章写得好的苏轼就被称为“奎宿神”。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25)

奎宿神形象

奎星是与“北斗七星宿”相对应的另一套星相体系“二十八星宿”之一,位列西方白虎宫的七宿之首,是早期被视作主宰天下文运的大吉星。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26)

魁星点斗形象(梓潼七曲山魁星楼内)

后来就带来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两套体系两个神,形貌相仿黑脸红发鬼面,右手执朱批笔、左手托金印,左脚后翘踢斗,所谓“魁星踢斗”。这形象应该是由字化形,“鬼”+“斗”组合并作踢斗状,极为生动传神;加之魁与奎同音,魁字代表首位,意头十足,大有“独占鳌头”之意,深受古代科举人士之追捧,更是视其为吉祥如意、功成名就之象征;另从星相图来看,奎星屈曲相钩连,似文字之画,意境非凡。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27)

魁星踢斗,独占鳌头

由此,形貌一样、特性一样、作用一样,巧合的是读音也一样,两者实属天性相连、地性相同。而魁星其又与考试相关,人们索性就将奎星主管文章的职责转移到了魁星身上。在历史长河中,以西魁为代表的的“奎星”与北魁为代表的“魁星”,其功能及寄托寓意凝为一体已成既定的事实。


03 文昌星与文曲星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28)

北京颐和园文昌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29)

贵州贵阳文昌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30)

江苏扬州文昌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31)

安徽歙县文昌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32)

福建上杭县文昌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33)

甘肃嘉峪关文昌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34)

河北张家口文昌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35)

湖南上甘棠村文昌阁

上文已提及,文昌星不是一颗星,由六星组成形如半月,位于北斗魁星一侧;而文曲星是北斗魁星之一颗,即天权星。但因其与北斗魁星同为主宰科甲文运之大吉星,因此常被世人同文曲星混为一谈。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36)

湖南新化文昌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37)

江苏泰州文昌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38)

山东青城文昌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39)

山西朔州文昌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40)

天津杨柳青古镇文昌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41)

浙江奉化文昌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42)

浙江衢州文昌阁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43)

梓潼七曲山大庙,被视为文昌祖庭

文昌神原本为意象化的神,后期由道教将其人格化,原型为蜀人张亚子。元代封梓潼神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从此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明史《礼志》记载,“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44)

文昌帝君,两侧为天聋地哑两童子,前为魁星与文曲星

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45)

文昌帝君张亚子塑像

自此,张亚子从梓潼君变为梓潼神,从梓潼神变成为梓潼帝君,最后变成了文昌帝君,最终成为了文章、学问的天部尊神,职责掌管天部文昌府的事务,成为了文昌星、文曲星、魁星与奎星的代理星君。


04 关于文昌魁星文化与民俗信仰


文昌与魁星的崇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科举制度衍生发展而来,最初表达了儒生仕子希望进入仕途的迫切愿望。文昌魁星皆为道教之神,因其主管考试主宰仕子的功名利禄,所以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是为儒道合一的产物。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46)

文昌魁星文化,其核心在于“劝善”、“重文”,它的存在有现实积极意义

曾经遍布全国各地的文昌宫祠、魁星(奎星)楼阁便是古人为科举仕进美好意愿而建,走进文昌宫阁,颇为有趣:宫阁正中是文昌帝君,一般身边有两个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寓指不泄露考试机密;而有的文昌帝君两侧,则为魁星和文曲星,作为协侍分列左右。道教的神话体系,显然已完成对魁星、文曲星与文昌帝君的整合。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47)

梓潼七曲山大庙,被视为文昌文化的发祥地

民间的信仰通常较为朴素,也不会刻意溯源其区别,有时甚至将文昌帝君也称之为文曲星。古代儒生仕子苦读儒家经典,参与科举考试,是为改变人生命运之唯一途径,因此这些主事文运之神在其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南方地域甚至比孔子还受欢迎。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图48)

时至今日魁星文昌信仰依旧普遍(梓潼七曲山大庙魁星楼)

时至如今,文昌魁星作为科场保护神的标签已不在,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中,逐步由科举神转变为求福消灾的万能神,影响力依旧广泛。文昌魁星文化中“劝善、重文”的核心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存在意义,其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在政治、宗教、意识形态、道德范畴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儒道文化、民俗文化等交织融合的过程,是古人遗留的众多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之一。


标签: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1051.html

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中国古建宫阁楼祠之“魁星”、“奎星”与“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