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盐城地区佛教是如何发展的?对当地发展有何影响?
- 故事
- 2023-04-18 09:37:51
盐城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隶属于江苏省,处在江苏省中北部,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盐城市地处海滨,历史上海陆几经变迁。自南宋黄河夺淮后,大量泥沙入海,使得盐城的海岸线不断向东推进。
盐城地区最早的志书产生于明末万历杨瑞云为盐城县知县时,有关盐城佛教的记载也自此较成系统,此前相关资料零星散落,寥寥无几。
以明清时期的盐城佛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史料系统的梳理,在结合社会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的基础上,探究其在这一时期发展的原因,同时展现佛教与民间社会的紧密联系。
一、明清佛教发展情况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年,早已成为中国民众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千年中,它既能保持佛教的基本精神,又能应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进行调整和改铸,这是它能不断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
明清时期的佛教整体呈现衰落态势,这一观点是目前学界的主流看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时期佛教入世的特征十分鲜明,佛教文化深入民间生活之中,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点与明清时期的佛教政策以及当时社会的思想背景都存在着重要关联。
清朝的佛教政策大体均承袭于明,而明时的佛教政策又定型于明太祖时期。
洪武年间太祖所颁布的一系列规范寺僧行为的制度文件对明清两朝的佛教政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明清佛教政策的基础,对明清以来的佛教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佛教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工具,在巩固统治,施行社会教化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若想要佛教对社会发展总体起到积极作用,对寺僧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这正是明太祖制定一系列非常详细的佛教政策的重要原因。
明清的佛教政策以明太祖时期制度为主体,主要涉及了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建立僧官制度,分禅讲教寺以及管理度僧与僧籍。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建立系统的佛教管理体制,从而使僧俗分离,让僧人能安心礼佛。
晚明时期,由于阳明学者的援佛解儒、引佛入儒,社会民众接受佛教的兴趣大增,最终导致了晚明儒佛合流的居士佛教运动。
佛教界普遍倡导经世与入世,不仅趋势明显,而且还颇为僧俗两界的认同,影响甚为广泛。明代佛教的修行风格与形式,贯穿清代,并流传近现代佛教的发展。
佛教的世俗化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的负面寓意更加浓厚,即是僧人逐利风气日益严重。第二种的世俗化主要是指佛教深入民间社会,融入百姓生活,与民俗融合,成为民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不论是哪一种世俗化的含义,都是与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统治者所采用的佛教管理政策,也推动了世俗化的不断深入。可以说,世俗化,正是明清佛教发展最具特色的表现之一。
二、明清盐城地区的佛寺与高僧
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是佛教发展最为兴盛的地方,其中又以江南为最。明初朱元璋“洪武赶散”迁江南等地民众前往盐城一带,为明清时期盐城佛教的教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
有关明清时期盐城地区寺院的记载,大多集中于县志中的“寺观”志中,而“寺观”志所含内容复杂,是将所有的供奉神灵的庙宇都囊括其中,包括佛教、道教及其他民间信仰,且在县志中并未加以区分。这种现象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有密切联系的。
及明清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这一思想表现在民间的信仰生活中,就出现了佛道神佛同寺供奉,佛道神佛管辖范围界限不清,僧人住持宫观等现象。
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神佛所统辖的范围与自身的愿望是否相合这一带有功利性的目的,而不是这一神佛究竟是属于佛教还是道教,乃至其他民间宗教。
农业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生产方式,自宋代开始,佛教便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矩,这一规定使得寺院经济更加离不开农业生产。明代寺田的来源大致来源于四个方面。
第一种是皇帝的赏赐,皇帝赏赐即是以皇帝为首的皇室成员赐田产给寺院。第二种是明代社会各阶层的捐赠,捐赠者多为官宦士绅,数量多为几亩至几十亩。
第三种是寺院自己购买的田地。明朝政府对寺院田地的限制程度随皇帝对佛教的态度,以及实际社会情况在不断变化。第四种是佛教僧众自己动手开垦土地以获得田产。
寺院得了田产,其耕作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分别为寺院自有,僧众自耕;寺院自有,租佃民互耕种;寺院自有,转包当地豪强士绅,豪强士绅再租佃给农户。其中第二种为主要方式。
该方法即田产的所有权归属寺院,寺院将田产租给农户耕种,农户向寺院缴纳一定的租税。盐城寺院的田产在县志中有记录的也多为第二种方式。
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是佛教活动的中心,盐城地处苏北,又得益于明初“洪武赶散”,佛教氛围浓厚。明末清初的“逃禅”现象,为盐城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居士邀请高僧前往盐城传法,使得盐城僧人增多,扩大了盐城佛教的影响力。
三、“逃禅”士人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
“逃禅”是指明朝遗民以出家为僧,避入寺院或者研修佛法等方式来表明自气节并逃避清朝统治的现象。
明末清初处于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逃禅”的士人大量涌现,表现出对异族统治的强烈反抗及不满,以及对国破家亡无力回天的无奈愤懑。
他们心怀故国、忠诚耿直、凛然正气,一腔报国之志无以为用,只能藉以文学、艺术以及宗教来抒发情怀。
这样一批饱学之士进入佛门,提升了僧团的整体文化素质,也是明末清初居士佛教兴起,佛教兴盛的重要原因,更是清初盐城佛教复兴乃至发展鼎盛的根本缘由。
明末清初时期,盐城正是有这么一批“逃禅”士人为盐城佛教的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宋曹、孙榘、孙一致、王之桢为代表的一批不愿效忠清朝的盐城明末遗臣,期望通过佛教获得心灵的救赎。他们与众多高僧来往,并以此带动了盐城当地佛教的发展。
宋曹、王之桢、孙榘、孙一致等人仅可算是盐城“逃禅”士人的代表人物,限于资料原因,尚有其他在两位禅师语录中提及的人物未能逐一了解。
但是,从以上四人的生平活动中可以看出,因国破而隐归乡里的“逃禅”士人为清初盐城佛教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生机活力。
这些人自身有着出色的才华,有着令人敬佩的高洁品性。他们从禅法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以缓解因国破而带来的痛苦,他们云游诸山,与各地僧人谈禅论道,互寄诗文,有着良好往来。
四、明清盐城地区佛教与社会习俗
明清时期的佛教与中国民间社会血肉相连,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之深,已经使人忘记佛教本来面目的地步,佛教成为了中国人民生活中自发的有机部分。
佛教思想是中国民间习俗演变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明清时期三教融合的思想背景下,在制度推动,观念宣传的社会发展中,民间习俗中的佛教因素不断增加,诸如丧家请僧道这种习俗在明清几乎到了牢不可破的地步。
佛教的传入对我国的丧葬习俗所产生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为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可以称为葬式,二为死者下葬时所举行的一系列仪式,可称为葬仪。葬式主要有土葬和火葬两种。
葬仪一般被分为丧礼和祭礼。丧礼是指死者下葬前及下葬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仪式,而祭礼是指死者下葬后所进行的祭拜行为。佛教影响中国葬仪集中体现在这两方面。
盐城节日习俗中与佛教相关的有许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得到社会广泛参与的主要是上元节、浴佛节、盂兰盆节、腊八节、地藏王诞辰等。
明清时期随着佛教世俗化的不断深入,佛教思想也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许多流行于民间的佛教民俗活动。
这些与佛教有关的民俗活动往往是以寺院为中心,庆祝各类佛教节日,从而以寺院为中心形成地方贸易性质的庙会。
这些节日活动往往有许多程式化的仪轨,但是多数百姓并不关注这些仪轨背后所依据的经典,而是把参加与否、参加多少作为是否虔诚的标准。
这些佛事活动使得民间社会与寺僧产生了交换关系,寺僧通过佛事活动这一职业化的服务来获得经济利益,维持寺院的正常运转,民间百姓也通过参与佛事活动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交换关系或许有悖于佛教精神,但在客观上增强了佛教的渗透力,大大地扩大了佛教在民间社会的影响。
小结
盐城地处苏北,虽并不算是佛教活动的中心地带,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因“洪武赶散”而积累下的思想基础,使其拥有着与江南地区相类似的佛教氛围。
毫无疑问明清时期盐城地区佛教的发展受江南佛教发展的辐射影响,同时亦是江南佛教发展的缩影。
对明清时期盐城地区佛教的研究,是了解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对明清时期盐城地区佛教的研究,了解了佛教与世俗社会之间的交融、对世俗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如今佛教自身的革新以及慈善事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0765.html
明清盐城地区佛教是如何发展的?对当地发展有何影响?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明清盐城地区佛教是如何发展的?对当地发展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