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

  
在1972年前后,最时髦的衣服料子莫过于“的确良”。00后们不晓得这是什么,90后和80后们,更多也是从父母辈的口中听到过这个名字。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1)
的确良的衣服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在国内风靡流行。由于材质耐磨耐穿,现在很多家庭的衣橱里,应该还有它的身影。
一件的确良,见证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穿衣史。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2)
这样一种承载着时代回忆的布料,是在什么时候、被什么东西给取代了呢?的确良曾经那么受欢迎,难道真的被彻底淘汰了?
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后,所穿衣服的材质,基本上都是从植物分离出来的纤维,或者是动物的材质。我们的老祖宗更是厉害,几千年来用蚕丝做布料,更是让我们的丝绸始终是紧俏货。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3)
但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这些衣服的材质,本质上都是天然形成的产品。直到进入近代社会,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原本完全不能用来做衣服的材质渐渐出现。这种衣服材质,就是化纤纤维。
最早的化纤纤维,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1904年,英国的一些企业,已经会利用粘胶法来生产化纤纤维了。有了这种东西,它很快就向服饰领域进军。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4)
到了1930年代,科学家更是从石油中聚合生成了高分子材料,这种材料很快就被制作成了纤维。
相比于天然纤维,化纤纤维很结实,到30年代末,大量化纤纤维的服饰开始量产。这种化纤纤维,就是尼龙。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5)
老尼龙丝袜
而在尼龙材质的基础上,另外一种高分子化纤纤维材料又被制造出来。起初这项发明是一个英国人的,后来美国的一家公司将专利买下,并为其起了一个名字叫Dacron。
这种面料,正是后来中国人熟知的的确良面料。它属于聚酯纤维,又叫涤纶纤维,不少80后应该也从父母的口中听过这个名字。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6)
的确良是涤纶纤维的俗称,这个名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该材质的服饰最早传入香港和广东等地,而的确良这个叫法,就是粤语对Dacron的音译。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该材质的服饰传入初期,人们都说它穿上凉快,所以又有叫法为“的确凉”。可后来人们才发现,这种衣服其实一点也不凉快。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7)
不过,它倒是耐磨、耐穿,哪怕是多次搓洗衣服也不会起褶皱。于是在口口相传中,的确凉又变成了的确良。所以,不管是的确良还是的确凉,这两种通俗的叫法都曾出现过。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8)
在70年代初,的确良面料的衣服是好东西。主要的原因是,当时这类面料是进口的,我们还未实现国产化。
如今的70岁以上的老年人,肯定知道“人均三尺布”的概念。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国内由于纺织工业相对落后,民众没有实现穿衣自由。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9)
根据当时统管销售模式,人均分摊到的布料只有三尺,儿童等未成年人分摊的就更少了。也因此,布票应运而生。和粮票的性质一样,由于每个人有限额,哪怕有钱只要超过了限额,没有票也买不到东西。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10)
确切的数据显示,在1950年代,全国一年所产的棉布,每个人只能分摊到4.5米。而且,那时候的国内还没有化纤纤维。
当时,国内生产的棉纺锭只有513万锭,美国的年产量为2179锭。面纱产量,我国当时为43.7万吨,美国人的产量为181.4万吨。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11)
我们不但棉纺工业产量低,关键人口又多,当时国内的人口占比在全世界为22%。正因为如此,穿衣的问题在70年代之前十分的突出。
在随后的规划中,国家提出的规划是天然纤维和化纤纤维一起发展。在发展天然纤维的同时,重点是要解决化纤纤维。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12)
从5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就开始研究化纤纤维,并且逐步在各地建造工厂。比如在东北和上海的一些工厂先后建成,后来又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在北京和保定等地设立新厂。
到了70年代,随着国内石油产量的提升,化纤纤维的发展更是步入了快车道。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13)
1972年初,国家正式规划提出,要建设四大化纤工程。这四大工程分别是:位于四川的维尼纶厂,位于天津的化纤厂,位于东北辽阳的化纤厂,以及还有上海的化工总厂。
根据规划,这四个厂子建好之后,涤纶也就是的确良的年产量要达到18万吨,晴纶的年产量要达到4.7万吨,锦纶的年产量为4.5万吨,维纶的年产量为7.8万吨。总计的年产量,要达到35万吨。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14)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规划确立之后,各地便开始动工建设。最先建成的是上海的化工总厂,此后,位于四川、东北和天津的三个厂子,也都在70年代中后期先后建设完成。
从建成的那一刻起,国内布匹短缺的情况就得到了极大改善。比如上海的化工厂,随后生产出了国产的第一批涤纶纤维。此后生产的布料,达到了6.33亿米,这为的确良在80年代风靡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15)
你知道什么是假领子吗?假领子又叫领衬,就是穿在外套或者是毛衣里面的一种服饰。光是从外面看的话,看起来和硬领子的衬衫差不多。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16)
可实际上,那仅仅是个领子。只有前后襟和扣子,没有下半身。这种假领子,在后来都是由的确良面料制成的。它经济实惠,既节省了面料,又不失时尚感。
等到的确良布料越来越丰富的时候,人们便开始用它来做衬衫、裤子以及裙子。再后来随着产品类型的进一步扩大,还出现了“毛的卡”,即毛的确良、卡其布的确良和棉的确良。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17)
种类多了,人们的选择也就多了。尤其是1983年以后,布票取消,穿衣和买布料不再有限额,市面随即也出现了更多材质的衣服。
选择面宽了,的确良此前的各种优势也不再突出。于是先从城市开始,它不再是人们穿衣的唯一选择。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18)
不过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到了90年代,很多农村地区的人们,还大量穿着的确良面料的衣服。直到进入21世纪后,随着服装的进一步多元化,的确良这个名字都走进故纸堆了。
最初,人们喜欢的确良耐穿、颜色鲜亮等优点。除此之外,由于是化纤纤维,的确良相比于棉纺制品,还有其他的一些优点。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19)
该面料制成的衣服,有很高的强度,弹性恢复力好,所以不管怎么揉搓挤压都不会出现褶皱。洗过之后能很快干燥,而且衣服不会变形。
此外,因为是化学纤维产品,它还有一定的耐腐蚀性,不管是酸性还是碱性的物质,都不会对面料带来伤害。而且相比于棉布产品,它不存在发霉,更不用担心虫蛀。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20)
虽然有上述多种优点,可的确良的缺点也十分明显。首先它不吸汗,起初人们觉得它很轻盈,以为当衬衣穿肯定凉快,然而在高温的天气里,非但不凉快,反倒有着极强的闷热感。
其次,的确良面料的衣服,在冬天穿的时候很容易摩擦起静电。尤其是贴身穿的话,静电产生的不舒服感就更严重了。不过,这不仅仅是的确良独有的,其他一些化纤纤维材质的衣服,有的也会产生静电。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21)
最后,即便是毛或者棉的确良,相比其他材质的衣服,它的御寒能力也不强。
上述几项缺点聚合在一起,再加上其他可选择的面料多了,的确良就渐渐不再是主流的服饰了。
现在,的确良虽然不再被人提起,但是它从来就没有退出过服饰领域。而且随着技术的革新和产能的不断增加,的确良以别的形式活得很滋润。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22)
的确良是当年作为布料时的通俗叫法,它的大名其实一直叫涤纶,又叫聚酯纤维。二元醇和有机二元酸,是构成涤纶的主要原材料。经过纺丝,最后形成了合成纤维。
根据国内产品的区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含量超过了85%的纤维叫做涤纶。而且细分来看,涤纶的产品又分为短纤和长丝两种。
从用途来看,涤纶多年来并没有离开服装领域。只不过在叫法称呼上,既不再叫它的确良,也不会叫它涤纶,通常作为服饰的标签为聚酯纤维。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23)
除此之外,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相比于过去的的确良,现在的聚酯纤维材质,又出现了诸如复合丝、细旦丝等更多类型。单单从手感上触摸,有时候很难区分出它和人造纤维以及天然纤维的区别。
除了继续做面料之外,由于涤纶不吸水和防腐防霉的特性,它还经常被用来制作雨伞、遮雨布、帐篷等产品。此外,装饰以及工业用途上,很多物品的材质也是涤纶。
所以说,从当年的的确良到现在,涤纶纤维并没有离开人们的视线,只是变化成了更多的产品形态,出现在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24)
(很多衣服还是聚酯纤维,相比于的确良,合成纤维成分和技术有了都有了革新)
从产业结构上看,国内涤纶的生产和供应能力一直在加强。数据显示,2020年涤纶长丝的产能达到了328.7万吨。
在生产技术上,我国中纺院的自主开发专利,已经达到了聚酯纤维总产能的60%。生产技术的本土化,降低了技术设备的转移门槛,这有利于产能的更进一步扩大。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图25)
从过去单一的服饰材料,到现在更大范围的应用和生产,一块布料的变迁,也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变迁。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aibaike/65360.html

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由北斗资讯网 百科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有多火?什么时候消失了?其实早就改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