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 我国花1269亿修的大桥,外媒称“新世界奇迹”之一,真回不了本?
- 百科
- 2023-11-24 09:44:58
我国大手一挥1269亿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曾被外媒称作“新世界奇迹”之一。
五年来,迎客约3600万人次,车辆750万辆次,平均每年过路费收入2亿出个头,收入远不如国内其它大桥,更别提那一千多亿的造价了,因此甚至有人说这座桥是“面子工程”。
曾经的奇迹,真的这么难回本?
回本究竟有多难呢,举个例子,都是广东的大桥,南沙大桥被称为虎门二桥,在广东根据车型的不同进行收费。
1类车指的是小于七座以下的车辆,只需支付2元的通行费;2类车指的是大于七座但小于19座的车辆,它需要支付63元的通行费;而货车的收费则按照完全计重来收费。
南沙大桥每天承载着约20万辆车辆的车流量,这其中既有小型轿车也有大型货车,车流量非常庞大。根据平均算法,每天的收入大约在1000万左右,一年收入保守估计36亿。
而此时来看港珠澳大桥着实显得有点夸张了,一年盈利2亿,却花了1269亿,南沙大桥一共花费111.8亿。
怎么算都是亏的,甚至有网友提出来,桥梁年限哪怕100年,用到最后连本金都没赚回来,还亏了1000亿。
为什么会出现浩浩荡荡的大桥上,车流如此之少?不少车主也表示很苦恼,有一定的门槛。
港珠澳大桥作为连接内地、香港和澳门的重要交通枢纽,通行并不容易。进入香港和澳门需要持有相应的通行证和驾驶证。这一过程繁琐费时,除了一些频繁进行业务往来的企业,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经历这样的麻烦。
想要驶入港珠澳大桥的车辆还需要拥有粤港澳三地的车牌。然而,取得这些车牌不仅手续繁琐,而且成本高昂。据了解,代办这些车牌的费用在5万元至数100万元之间。这使得一大批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即使决定申请三地车牌,也要面临一定的门槛。
比如,如果是香港车辆想要进入内地,就需要在内地投资,并且在3年内的省内投资纳税金额达到10万元才能申办一辆车,达到50万元才能申办两辆车,达到100万元才能申办三辆车。这么多限制条件使得车流量无需限制,也难以大幅增加。
综上所述,想要在港珠澳大桥上通行不仅需要具备通行证和驾驶证,还需要拥有粤港澳三地的车牌,而这些都有着繁琐的手续和高昂的成本。
加之各种门槛的存在,使得车流量无法大规模增加。这对于交通的便捷性和桥梁的利用率都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港珠澳大桥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程,从2009年12月动工以来,建设者们面临着重重考验,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还取得了500多项专利技术。
在建设它之前,其中我国建造外海人工岛的技术积累几乎是空白。需要解决工程技术难题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建设团队采用了创新的大直径钢圆筒围岛技术。
由于要在水深10余米且软土层厚达几十米的深海中建造人工岛,建设团队花费了大半年时间进行设计、论证和实验。
经过多方面专家的论证,他们最终采纳了超大直径钢圆筒和液压振动锤联动的优化方案。这项创举使得港珠澳大桥成为世界上首个使用这种技术的大型工程。
总共使用了120个直径22.5米的钢圆筒,大概每个钢圆筒8层楼高,并用8万吨级远洋运输船从上海运到珠江口,全国首例。
为了确保钢圆筒的准确安装,建设团队还采用了“钢圆筒振沉管理系统”和八锤联动液压振动锤。
借助于这些先进技术,1600吨起重船“振浮8号”成功地将钢圆筒振沉到水底,并确保垂直度偏差小于五百分之一。
在2011年5月中旬,首个钢圆筒成功沉入水底,揭开了岛壁结构施工的序幕。随后,在221天内,120个巨型钢圆筒围成了两个小岛,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成岛”的计划,同时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除此之外,让我们来看看最长沉管隧道的建设。沉管隧道是一种在海底铺设的隧道,由于受到海水的压力和波浪的冲击,其建设难度极大。
然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成功解决了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他们采用了特殊的材料和结构设计,确保了沉管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他们还使用了先进的水下施工设备,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以及超大规模外海钢桥的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需要建设一座超大规模的外海钢桥,以连接港珠澳三地。这座钢桥不仅需要承受巨大的荷载和风力,还需要解决腐蚀和金属疲劳等问题。
然而,通过运用先进的材料和设计技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成功克服了这些难题。他们采用了耐腐蚀的特殊材料,同时对钢桥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确保了钢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在面对重重考验的同时,运用了多项尖端科技,攻坚克难推进工程建设。他们不仅取得了500多项专利技术,还成功解决了最长沉管隧道、外海人工岛、超大规模外海钢桥等世界性难题。
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工程技术的强大实力,也为世界桥梁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一座连接三地的桥梁,更是科技创新和工程实力的结晶。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港珠澳大桥的设想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原计划应该叫做伶仃洋大桥。
1983年,当时一位港商胡应湘提出了这一建设计划。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后才得以真正开始讨论。
经过多年的筹备和规划,港珠澳大桥终于在2009年的12月中旬正式动工修建。明知这么艰难,非要迎难,到底是为了什么?
2023年1月1日和7月1日,“澳车北上”和“港车北上”政策相继实施,为珠港、珠澳的“双城生活”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也为“一国两制”增添了新的活力。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仅拓展了湾区居民的生活范围,还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随着“港车北上”和“澳车北上”政策的实施,珠港澳的“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成为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的热门出入境口岸,车流量创下了令人瞩目的纪录。
据统计,仅在10月2日这一天,就有超过1.43万辆车流通过,创造了港珠澳大桥通车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而整个假期期间,出入境车辆总数更是超过了9.6万辆次,让港珠澳大桥成为全国口岸中的领头羊。
港珠澳大桥成为大湾区的物流大动脉,对改善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交通状况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传统上,这个车程需要3个小时,而现在只需要约45分钟。这一巨大的时间节省给物流行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港珠澳大桥不仅仅提供了快速的交通通道,更重要的是它为物流行业带来了全天候的跨境快速通关服务。广东中跃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建庭指出,通过港珠澳大桥,通往香港的运输成本降低了25%,运输时效提升了80%。
这意味着企业可以更快速地将货物送达目的地,效率更高,竞争力越强。
从数据统计来看,截至今年10月份,港珠澳大桥五年来进出口货物总值已经突破7000亿元。这个数字充分说明了港珠澳大桥对于大湾区物流行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目前,珠海公路口岸已经实现了对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覆盖,市场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也从2018年的105个增加到了239个。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更是大湾区物流行业的催化剂。
正因为这些种种,再难也要迎难而上。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aibaike/65359.html
指南 我国花1269亿修的大桥,外媒称“新世界奇迹”之一,真回不了本?由北斗资讯网 百科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指南 我国花1269亿修的大桥,外媒称“新世界奇迹”之一,真回不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