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

  

中国古代有专属于我们自己的“塑料”,可现在却没什么人用了?

这种材料和塑料一样多变,耐高温耐腐蚀,又比塑料更美观漂亮,质量好的完全可以当传家宝,更是一种完全天然的材料。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1)


它不是现代的化学油漆产品,而是从树中提取出来的。时至今日,很多老年人可能还知道它的名字——生漆。

生漆是一种天然树脂材料,其生产和采集的方法和天然橡胶相似。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开启,天然橡胶成为全球重要的化工原材料。

于我国盛行起来的生漆,其影响的范围却十分有限,而且也越来越没落。究竟是什么因素,让生漆没能大规模推广开来呢?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2)


生漆的构成

生漆为我国独有,其生成于一种特有的漆树上。《山海经》中就有漆树的记载,后人考证其生长的区域应该是现在兖州一带。《尚书》中也曾提到生漆,指其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成为贡品了。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3)


现代研究发现,亚洲的漆树超过了600种,主要分布在我国、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其生成的生漆乳液种,40%到80%的成分为漆酚,10%到15%的成分是树胶,其他的成分则是漆酶、多糖、水、有机酸、油分和挥发物。

漆酚和挥发物有一定的毒性,会引发过敏症状,放置晾干之后毒性会散失。生漆若是在空气中氧化,会变成棕褐色。汉语中“漆黑”一词,正是来源于生漆的这个特性。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4)


古人虽然不懂得生漆的成分,但是很早以来,就发现了生漆的涂色、耐腐蚀、耐酸碱、耐湿热以及绝缘等特性。

生漆在古代的应用

河姆渡的遗址中,曾出土过涂有生漆的木碗,可见我国古代对生漆的使用有着很长的历史。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5)


它是漆树上天然分泌的树脂液体,所以古代的人们也懂得如何收割生漆。就像现代收割橡胶一样,在漆树上割开口子,而后让生漆溢流出来。

采集好的生漆,古代主要用于制作各种漆器。漆器的骨架为木或者竹子,加工合成各种形状后,而后再涂以生漆。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6)


由于生漆的黏合作用,这样做成的器物不但坚硬光洁,相比于其他金属材质又十分的轻便。

很快,小到餐具乐器,大到桌椅棺椁,外面的涂层都会运用到生漆。就连古代帝王佩戴的冠冕,也要使用生漆来黏合布匹。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7)


刘邦当年登基所佩戴的长冠,就是用生漆黏合而制成。这种高七寸,宽三寸的帽子,在制作的时候,需要用生漆作为黏合剂。

到了东汉时期,从帝王到卿大夫,按照规制参加大型祭祀活动佩戴的冠冕,同样在制作帽子的时候,也会用到生漆。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8)


由于生漆的黏合与防水特征,古人还用生漆来制造船只。木板拼制的船,都要用到生漆来黏合。以至于南宋时期有个叫张中彦不用生漆就制造出了一艘船,其他的匠人都纷纷称奇。可见,生漆在当时作为一种黏合剂,是被广泛使用的。

虽然被运用广泛,但是由于生漆产量有限,从唐宋开始,漆器产品除了一些特定的物件之外,生活中的其他用具比如餐具和茶具等等,开始逐步用瓷器来替代了。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9)


虽然生漆运用的场景在逐步萎缩,但是其流传出去的时间并不晚。

马可波罗把它带到欧洲

还在1295年,马可波罗返回欧洲的时候,就把中国的生漆以及漆器带了过去。欧洲人不知道这是什么,只是觉得这东西光洁鲜亮。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10)


一些欧洲的君主,还想用其他的代替品,模拟出生漆的效果来。彼时,一些国王想用欧洲本地产的天然树胶,装点教堂的柱子。但是这样涂抹出来的效果,要比生漆差远了。

再后来,利玛窦来到中国,也见到了生漆,他还详细记载了各地的人们对生漆的使用。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11)


在利玛窦的描述中,他把生漆描述为从树中挤出来的奶,它的粘稠度和胶一样。从房屋到船只再到家具,都会用生漆涂染木头。

利玛窦发现,涂抹上生漆之后,木头就会有了深浅不一的光泽,像镜子一样充满华彩,触摸起来更是相当的光滑。而且只要涂抹上它,器物长时间也不会被磨损。所以,生漆在后来才有着“天然塑料”的称谓。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12)


在利玛窦的观察中,中国乃至日本,对生漆的应用十分的广泛。但是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生漆不能说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它的使用频率却在慢慢降低了。

生漆的传播范围为何没能继续扩大

首先因为产量的有限,导致古代大规模利用生漆的时候,主要集中在王公贵族的群体中。普通百姓想利用生漆的特性,一直在寻找代替品。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13)

漆树

就比如生漆的黏合作用,皇帝的冠冕以及所用车船仪仗,都会运用到生漆。而下层百姓,很快就发现了浆糊的黏合作用。

这个方法简单方便,只要将淀粉放到水里煮开就能形成具有黏合作用的浆糊。相比于生漆的产量有限,浆糊可以随时得到。比如现在制作的土布鞋千层底,那一层层的鞋底,就是用浆糊黏合起来的。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14)


除此之外,古人还发现,烧制形成的石灰,也有黏合固定作用。这和产量很少的生漆比起来,石灰作为粘固作用的应用范围就更广了。

哪怕是生漆的防腐特性,古代只有皇帝和贵族才能用得起。底层民众长期以来,慢慢学会用朱砂、樟脑、香树胶等方式来防腐。以至于生漆越到后来,它的应用场景也越逼仄。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15)


宋代以后,大量的瓷器用品代替了漆器用具,以至于到了明代的宣德年间,就连皇宫里的漆器产品都不多见了。皇帝只能下令,将过去所用的漆器抹去印迹,然后再重新涂抹生漆使用。

除了上述有了生漆的代替品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限制了生漆的传播范围,那便是它本身的毒性。

生漆的毒性虽然会挥发,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古人也并没有找到更好的规避方法。以至于有些人接触生漆产品,便会出现皮肤过敏的症状。而且生漆的这种特性,在古代的中国广为人知。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16)


最为知名的,便是《史记》中记载的豫让行刺。为了杀掉赵襄子给主人报仇,豫让利用生漆过敏让皮肤生疮的特性,故意在身上涂抹生漆。待到全身疮肿,他妻子都认不出来。

可见,生漆能让人过敏的特性还是很严重的。而且利用生漆来逃避辨识的方法,古人屡试不爽。东汉的费贻,也曾利用过这种方法。

再后来,古人对生漆毒性的了解越来越多。古代的不少医书中,都记载了接触生漆后可能会出现的症状。身上红肿、发痒、生疥疮,古人将其称为“漆咬”。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17)

(生漆,其中掺了水和松节油)

现代的研究发现,只要是过敏体质的人,稍微接触一点生漆就会出现症状。哪怕是闻到生漆的气味,甚至是看到涂抹有生漆的家具,也可能会发病。

正是因为生漆的这种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传播范围。它只在我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有,别的地区没有,自然就不了解它的毒性。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18)


一旦过敏的人接触到生漆,原本就不了解它的外人,自然会对生漆敬而远之。如此一来,它又如何能大范围的传播呢。

当年马可波罗把生漆带到欧洲,只能说明它不是过敏人群。但是从那之后,生漆并没有在欧洲流传开来。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19)

(战国时期的漆制棺木)

倒是在亚洲,生漆的发展利用虽然一直在没落,可在一些地方也达到了极致。

深刻影响了日本

还在东汉时期,我国的漆器和技艺就传播到了日本,由此日本对这种技艺便极为崇拜。在唐代日本大规模学习中华文化时,漆器工艺也是必学的工艺技术之一。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20)


鉴真和尚后来东渡去日本,同样也带去了漆器的技艺,这也奠定了日本漆器在后来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我国后来大规模使用瓷器代替漆器,日本由于瓷器的烧制技术掌握较晚,所以他们的漆器和各种技艺倒是得到了更长久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21)


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英语中中国的字面意思是瓷器,却很少有人知道,英语日本的字面意思,其实是漆器。

时至今日,我国各类生活用品中,已很少见到漆器的身影。相反在日本,从餐具到茶具再到各种包装盒,都还有漆器的身影。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22)


也难怪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曾说:生漆是亚洲人的血液。

虽然生漆和漆器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的工艺却一直在流传着。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23)


如何辨别好的生漆

目前,漆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的宋西平,则是拥有手艺的匠人和传承人。她从1972年参加工作开始,就和漆器以及漆艺有了深厚的源远。

每年最热的三伏天,正值生漆出产,宋西平都会亲自上山去割漆。将树划开口子,而后由树里流出来液体,经过空气的氧化之后,便会形成像树脂一样的凝结物体。在业内,这被称之为结膜。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24)

(漆器匠人宋西平)

生漆的优劣,宋西平说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看一种就是闻。如果闻起来是酸香的味道,那边是优质的生漆。颜色如果能很快变成棕褐色的,这也是好的生漆,因为这样的生漆干燥性好。

纵然跟生漆打了五十多年的交道,但宋西平每次接触生漆还是会过敏。尤其是在春天的时候,接触生漆身上还是会发痒。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25)


即便有过敏的症状,多年来生漆的调制,漆器的制作,都是宋西平亲自操刀的。可见,生漆和漆器,真就融入到她的骨子里了。

生漆没有大范围传播,更没有经历后来的工业化时代被批量生产使用。时至今日,生漆以及由它制成的漆器,更多保留下来的,是一种艺术和高端的气息。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图26)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aibaike/65224.html

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由北斗资讯网 百科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我国古代的天然“塑料”,最早7000年前就在用,为何现在没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