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流放宁古塔的女性会中途自尽?
- 百科
- 2023-03-23 09:55:53
宁古塔,一个在清朝时期让无数罪犯心惊胆战的地方。
它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境内,距离北京三千里之遥。
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而是满语“六个”的意思,“六”读作宁古,“个”读作塔。
相传,努尔哈赤先祖的六个儿子曾在此居住过,因此得名。
宁古塔不仅是清朝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也是中国古代较为出名的流放地。
在这里,往往面临着饥寒交迫、瘟疫横行、野兽出没、土著侵扰等种种困难和危险,还有一个更让人闻风丧胆的存在——披甲人。
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许多犯了大错的官员、士人、文人等被流放到这里,其中不乏女性。
在这片寒冷荒凉、物产匮乏、风俗粗鄙的土地上,女性所遭受的迫害和苦难却远超男性。
残暴凶狠的“披甲人”对女性肆意奴役和虐待,使得无数女性死于非命。
宁古塔成为流放之地的背景
宁古塔是清朝时期古地名,约今黑龙江省东部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一带。
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
宁古塔城于1636年建成,成为清朝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宁古塔将军的治所和驻地,也是满族的“龙兴”之地。
因此,宁古塔是清朝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宁古塔最早见于《清太祖实录》,书中记载,在清崇德元年(1636年),梅勒章京吴巴海监造宁古塔(旧)城。
自从顺治十二年(1655年)陈嘉猷被流放到这里,宁古塔就成了清朝初期重罪犯的流徙之所。
选择宁古塔作为流人的接收地,主要是因为满族视宁古塔为“龙兴”之地。
而且这里本就人员稀少,清朝统治者可以通过流放这种刑罚来增加戍边人员。
再加上这里是以北的极远之地,天寒地冻,土地荒凉,人迹罕至,且经济文化十分落后,野兽横行,流人难以脱逃,并且能够达到惩治罪人的目的。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大多是反清或谋反之罪者,如吴三桂、耿精忠、张庆等。
他们在这里遭到了极其严苛和残忍的对待,不少人死于非命或自杀而终。
宁古塔中的犯人类型
宁古塔作为流放之地,收纳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犯人。
一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是因为触犯了清朝法律或政治禁忌而被判罪。
例如诗人吴兆骞,他因为在《明夷待访录》中批评清朝政府而被判死刑。
还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因为投降清朝而被赐死。
吕留良后裔是思想家吕留良的孙子、曾孙子和玄孙子,因为祖上曾经拥护过南明永历帝而被追究罪责。
而另一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却是因为他们在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或贡献。
当时清朝担心,汉族文人对于明朝旧制度和民族情感的怀念和传承,以及对于满洲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所以常常流放一些文化名人。
例如,陈嘉猷是顺治年间最早被发往宁古塔的重犯之一。
他曾经在北京开办私学,并且编写了《四书集注》等著作。
还有张元济,他是乾隆年间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
他曾经参与了《数理精蕴》等巨著的编纂,并且发现了二次剩余定理。
还有一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是因为他们在科技、医药、农业等方面有着创新或实用的成果或技能。
宁古塔中的“披甲人”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罪犯,在路上就要经历无尽的苦难。
他们被锁上几十斤重的枷锁和脚镣,在寒冷、饥饿、疾病和虐待中艰难跋涉。
这些犯人每天的口粮顶多相当于如今一天俩馒头的量,好的时候能吃到一口,大多时间都是挨饿受冻,难熬至极。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面对野兽和强盗的威胁,很多人在半路就死去了。
即使活着到达目的地,也不见得能够安然度日。
因为他们还要面对一个更可怕的命运——给披甲人为奴。
披甲人是什么人呢?
披甲人并不是旗人或汉人,而是一种特殊的军事组织和社会阶层。
他们最初是女真族中投降努尔哈赤或其后裔者,在战争中为其效力而得到保护和赏赐者。
“披甲”二字指的就是他们作战时穿着铠甲上阵。
“披甲”也可以理解为“服役”,因为他们除了打仗外,在平时还要从事建设、开垦、巡逻等工作。
披甲人在满族社会中处于一个尴尬和低下的位置。
他们比奴隶高一级,但比旗丁低一级。
他们没有自己固定的姓氏和旗号,并且不能与旗丁通婚或结交友谊。
他们只能听从旗丁或将军(马甲)的命令,并且不能私自离开所属地区或改变身份。
当然,披甲人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权。
他们拥有武器和马匹,并且经常参与战斗和训练,在军事技能上超过了普通百姓。
而且,他们可以拥有土地、房屋、财物等财产,并且可以自由经商。
甚至,他们可以拥有奴隶,也就是他们可以从流放犯中挑选自己的奴仆。
并且可以随意处置他们的生死,这是流放到宁古塔最可怕的命运之一。
披甲人和流放犯的生活情况,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披甲人虽然地位低下,但是在宁古塔这样一个荒凉的地方,他们却拥有了相对稳定和富足的生活。
披甲人有自己的房屋、土地、牲畜、武器和财物,并且可以自由经商或种植。
他们还有自己的社会组织和法律规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披甲文化。
流放犯则是披甲人手下的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和尊严。
他们要为披甲人做各种苦役,如建造房屋、开垦土地、打造武器、照顾牲畜等。
还要承受披甲人的残酷虐待和欺凌,如被鞭打、剥夺食物、强行劳作等。
一些女刑犯还会被披甲人当作玩具侵犯。
流放犯在宁古塔没有任何希望和出路,只能忍受着无尽的痛苦和屈辱。
很多人在这里死去或逃跑,只有少数人能够坚持到清朝大赦,或者得到披甲人的同情而获得释放。
“披甲人”对女性的迫害
给披甲人为奴的女性,遭受了无尽的苦难和屈辱。
在去往宁古塔的路上,她们就要面对严寒、饥饿、疾病、死亡等威胁,很多女性在途中就支撑不下去而死去。
在到达宁古塔后,她们就成为了披甲人的财产,要服从他们的命令和欲望。
她们不仅要干重体力活、忍受粗暴对待、承担生育风险等等,还要忍受来自同胞、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歧视、孤立、失落等心理压力。
在这样一个没有希望、没有尊严、没有归属感的环境中生活着,她们很难找到任何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或动力。
因此,有些女性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清顺治十六年(1659),浙江省发生了一场大规模反清起义——浙江抗粮案。
起义失败后,名参与者被流放到东北各处荒远地带。
其中有两名女性:王氏太太(王之纯妻)和张氏太太。
王氏太太被发配到铁岭给马甲当奴隶;张氏太太被发配到开原给步甲当奴隶,两位女性都在路上死去。
《清史稿》记载,康熙十六年(1677年),一位名叫王氏的女子因为杀夫而被判流放宁古塔,她在路上听说宁古塔有披甲人,便用头发勒死自己。
《清稗类钞》记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一位名叫陈氏的女子因为通奸而被判流放宁古塔,她在路上遇到披甲人,被他们强行拖走并侵犯。
后来她被清军救出,但已经身心崩溃,不久便死去了。
《清代孽海花》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一位名叫李氏的女子因为偷窃而被判流放宁古塔,她在路上与其他流放者结伴同行。
有一天晚上,他们在一个荒凉的地方扎营,突然遭到披甲人的袭击。
李氏看到同伴一个个惨死在披甲人的刀下,自己也被几个披甲人围住。
她拼命挣扎,却无济于事。
就在她即将失去意识之前,她从腰间掏出一把小刀,自杀身亡。
这些案例足以证明披甲人对女性的残忍和无情。
结语
宁古塔是一个残忍的地方,被发配到那里的人不仅仅要面对严寒、饥饿、疾病,甚至还会受到很多屈辱。
对女性来说,宁古塔更是一个真正的人间地狱。
在那里,她们不仅失去了自由和尊严,还要忍受披甲人无情的剥削和暴力。
她们没有任何权利和保障,只能在绝望中苟延残喘,没有任何希望和梦想,只能在死亡中寻求解脱。
她们没有任何声音和影响力,只能在历史中被遗忘或曲解。
这些女性,是清朝社会最底层最弱势最可怜的群体之一。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aibaike/60445.html
为何流放宁古塔的女性会中途自尽?由北斗资讯网 百科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为何流放宁古塔的女性会中途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