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垃圾分类”,如同一个笑话,现如今为何摆烂了?
- 生活
- 2024-01-29 10:27:33
很多人在之前的“垃圾分类”运动中,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戏剧化的现象:
自己辛苦分好类装好的垃圾,在放进不同的垃圾桶后,本是一件令人满足的事,但紧接着,转头来了一辆环卫车,把4个桶里的垃圾又倒在一起,然后一通拉走。
那一瞬间,就像一桶冷水淋上头顶,荒唐感顿时上来,属实是能把人“气笑了”。
让人不禁感叹,提前分类到底有什么意义,“垃圾分类”真的只是一个笑话吗?
1.环境保护:垃圾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垃圾分类可以将那些有害垃圾提前分类回收,让他们得到专业的处理,从而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很多垃圾实际上具有回收价值,通过分类回收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物资,如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进入生产循环,节约资源,减少生产新资源所需的环境影响和能源消耗。
3.减少垃圾量:通过对垃圾进行分类,可以把一些厨余垃圾通过堆肥等方式进行生物降解,转化为肥料,然后把其他垃圾经过压缩、填埋或焚烧处理,减少垃圾总体积,降低对填埋场和焚烧厂的依赖。
4.促进可持续发展:垃圾分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5.经济效益:回收和利用垃圾中的资源,可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同时减少垃圾的处理成本,为企业和社会节省开支。
一开始,各地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推广“垃圾分类”,例如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活动、提供垃圾分类的设施和指导、制定了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等。
广大民众也积极响应政策,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注重垃圾分类,将家里的垃圾按照要求进行分类打包,然后挨个放入小区的各类垃圾桶。
当时上海实施了一项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垃圾分类处理条例》,根据这项条例,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都将面临处罚,其中个人扔错最高能罚200。
当时在上海的小区里,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堆人在垃圾桶前来回确认,到回收点了,还会被工作人员发起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
同时,大家在网上也是疯狂讨论各种各样的垃圾类型:
“听说糖醋小排的骨头是湿垃圾,蹄髈骨头是干垃圾,蹄髈扔之前还要把肉剔下来,因为要分离干湿垃圾。”
“喝了一半的珍珠奶茶,要先把奶茶沥干净,然后珍珠是湿垃圾,杯子是干垃圾,杯盖是可回收垃圾。”
甚至还有人专门用猪来衡量垃圾的分类标准。
其他城市见上海这样做有一定成效,更是学着在自家实施,一时间,全国各地都卷入了“垃圾分类”的热潮。
但是,好景不长,这样的举措最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在严格的垃圾分类标准下,许多人感到了压力山大,备受折磨。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一开始的热情和新奇,逐渐被厌烦和排斥所取代,“垃圾分类”政策渐渐变得“形同虚设”。
很多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垃圾分类”就能行之有效,而中国却不行呢?
其实“垃圾分类”在我国施行不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国情不一样、制度不完善、奖惩不对等、意识不到位这四个方面。
1.国情不一样
中国不像欧美国家,每年可以有很多时间旅游度假,也不像日本,家庭主妇只用待在家里负责各种家务,对他们来说垃圾分类是一个消遣活动,占用不了太多时间。
但对我们来说,就不一样了,大多数都是打工人,忙碌了一天,好不容易该休息放松的,却要在宝贵的个人时间里为垃圾分类头疼半天。
举全民之力的垃圾分类是需要老百姓配合的,政府要有资金及各种资源加持,需要全方位兼顾,不断做试点做论证后,最后优化调整,而不是每个城市你追我赶,各自摸索。
并且由于我国面积大,城市多,各个地方的标准都不一样,比如对垃圾的叫法不一样,这个地方叫厨余垃圾,换了个地方又叫易腐垃圾。
罚款标准也有20-50元的,有200-500元的,也有200-2000元的,有的地方连垃圾桶颜色也不一样,十分混乱。
所以全民垃圾分类在我国并不适用,至少以目前水平是无法做到的,我们应该找属于自己国家的方法,而不是照搬国外案例。
2.制度不完善
我国目前在垃圾分类方面,尚未建立一个全面性、专门性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管理和处理也仅有零星、片段的规定,回收机制并不完善。
另外,各地政府常常以政绩要求为导向,只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重点推行垃圾分类,缺乏持续推动的动力,从而难以形成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行动。
并且在垃圾被回收后,没有针对不同的垃圾进行不同的处理,垃圾站对分类与否并无严格要求,没有打好基础,就急匆匆地强制要求民众去分类。
就会导致整个分类机制只在基层中进行操作,运输、堆放、处理、利用的链条在前端就出现了问题,就不会顺利进行下去。
另外,当人们看到自己辛苦分类投放的垃圾,最后却被一股脑地全部混装拉走,会让他们感到被愚弄,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并且也会疑惑垃圾分类是否只是形式工程。
这样不仅影响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长期以往也会影响政府的形象。
因此,我国在垃圾分类方面亟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规范垃圾分类的管理和处理流程。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实和执行。
3.奖惩不对等
首先,在“垃圾分类”的奖励机制上,许多西方国家采用了一种从垃圾源头开始收费返利的策略。
例如,他们买一瓶矿泉水,总价钱中有一部分是瓶子的“佣金”,当消费者喝完水并将空瓶子归还到指定位置时,就可以被返还那部分“佣金”。
这种机制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激励,促使人们主动去分类和回收垃圾。
其次,我国也需要加强对“垃圾分类”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威慑力,监督人们随意丢弃未分类的垃圾。
要知道,在实施一项涉及全民的政策之前,应当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研究,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所以,垃圾分类政策也需要通过广泛的研究和论证,最后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分类标准。
同时,还要考虑到公众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因为一个庞大的政策不是一经推出就直接执行到底,而是需要一个试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实事求是,确保政策的执行效果,将工作做到位。
政府部门应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垃圾分类处理的监管力度,确保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对于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行为,应当严格执行罚款等处罚措施。
4.意识不到位
垃圾的分类标准确实较多,即使是专业人员来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掌握,更何况是没怎么接触过这方面的普通民众。
我国的公众普遍缺乏对垃圾分类的专业知识,在面对一些模糊不清的垃圾时,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将其归类到哪一类。
他们对垃圾分类的规则不甚了解,甚至会觉得难以理解,感到困惑和无助,从而影响他们的分类动力。
正如垃圾要扔进垃圾桶这个常识,是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的道理,到现在它的普及率非常高,在附近有垃圾桶的情况下,多数人都会选择拿着垃圾再走几步。
所以,只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垃圾分类”也可以成为大家的共识。
尽管这种转变可能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一定能够让大家建立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目前,我国垃圾分类立法仍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一些先进国家,我们在垃圾分类的法规建设和实施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只要有决心,有行动,就一定能够推动垃圾分类立法向前发展,最终实现垃圾分类的目标。
这不仅是对环境的负责,也是对后代的负责,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shenghuo/66521.html
曾经的“垃圾分类”,如同一个笑话,现如今为何摆烂了?由北斗资讯网 生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曾经的“垃圾分类”,如同一个笑话,现如今为何摆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