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

  

#“双十一”为什么越来越冷清#

#今年双11变“静悄悄”了吗#


2023年11月11日,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

与往年双十一刷屏盛况不同的是,今年不少网友表示:

“一觉醒来双十一就结束了”

“刚想起来昨天是双十一”

“今年过了次啥也没买的双十一”

从2009年 “淘宝商城”开启的一场双11购物狂欢开启,今年已是第十五个“双11”,它被赋予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一场全民狂欢购物,而是透视中国消费市场的一张“晴雨表”。

在经历疫情席卷之后,中国消费市场亟需一剂强心针来提振市场信心,今年阿里巴巴重启氛围浓厚的线下“猫晚”,而各家电商巨头的双11策略也全面回归简单,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平台先后打出价格牌,试图用更直接的优惠,撬动双11的活力。

不过,现实情况是用户越来越理性,商家和平台要比以往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获得增长,今年双11还能再支棱起来吗?

中国电商平台一年一度大考,时间会带来必然的结果:

跨过11月12日零点,各电商平台的2023年双11迎来了收官时刻。

零点刚过,淘宝、京东两大传统电商巨头都迅速发布了今年的“战报”,均提到了今年双11成交额创新高,不过,具体的总GMV数据依旧缺席。(GMV主要是指网站的成交金额,这里的成交金额包括:付款金额和未付款金额;GMV=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拼多多则一如既往地主张“天天11.11”。抖音的双11最终报告还在路上,快手电商已率先发布了消电家居行业GMV在双11期间的高速增长,而蛰伏多年的小红书,终于过上了严格意义上的第一个双11。

不过,从各大电商平台透露的信息来看,今年的双11还是有了些热闹。许多平台的新入驻商家数,参与双11的活跃用户数都迎来了新高,也都有一些迅猛增长的品类值得说道。双11晚会迎来了回归,平台备战、投入双11的力度和热情都比往年更高,而作为电商新势力的小红书日渐崛起,也让这场双11有了更多的变化。

那么,2023年这个在舆论环境中被很多人称为“静悄悄,存在感不强,不再喧嚣”的双十一,究竟是一个什么情况?

和往年相比,2023年的双十一,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和不同?

这一次双十一,对当下中国消费市场而言,释放了哪些信号值得关注?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2023年双十一的详细专业,数据说话的复盘梳理,挖掘本次电商节一些具有代表性,并且和过往有明显不同的变化,深入捕捉本次电商盛典活动中对经济活动有启发意义的信号和动向。

并对后续中国国内消费和经济环境,几个可能的走向趋势,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研究分析。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1)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从数据和现实出发,2023年的双十一,具体是一个什么情况?


从现实体感,包括舆论热度,还有实际观察的角度来看,2023年的双十一,和以往相比,热度有了一个明显的下降。

百度指数显示,“双十一”的热度是一年不如一年。其搜索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此后逐年下降。

今年更是可以称为一个“冰点”,峰值搜索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0%,离曾经巅峰期的关注度更是差距甚远。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2)

图片来源:见图

微博话题讨论也是如此。

在2019年,“双十一”相关话题在微博热搜榜上的平均在榜时长一度达到464分钟,也就是将近8小时。而今年锐减到一半,平均时长不足3小时。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3)

图片来源:见图

并且,最火热的话题,竟是“双十一是不是卖不动了”,有63%的网友甚至认为“双十一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最后,在相关话题和内容,由统计平台抓取的留言、评论中,“没钱”是呼声最高的。几乎有四分之一的内容与此有关。

在话题“双十一是不是卖不动了”,获赞数最高的评论是“没钱,不想买,省省还能用。”这条评论获得了其余8000余名网友的认同。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4)

图片来源:见图

今年双十一,78.9%的年轻人都为自己设置了消费预算标准,仅有15.9%的“剁手人”在此次双十一超出预算消费。报告显示,43.4%年轻人提前理清需求,做好产品攻略,“带有明确目的进行搜索、选品后下单”是2023年消费者参与双十一的最主要形式。此外,还有30.62%年轻人会“多个平台、渠道进行比价后下单”。

讨论热度不高,也不是消费者不愿意消费,而是对于“凑热闹”有了更多考量。

实际上的双十一,情况结果如何呢?

第十五个双11落下了帷幕,经过15年发展,不再年轻的双11少了一些锐气,多了些许沉稳,随着双11收官,各大电商平台都公布了亮眼的数据。

星图数据显示,2023年11月10日20:00至11月11日24:00,综合电商GMV达到约2777亿元,共产生10.2亿个包裹,客单价为272.01元,其中天猫渠道占比最高,为60.02%,京东为27.86%,拼多多为7.34%,其他渠道占比4.77%。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5)

双11综合电商平台GMV(图片来源:网络)

11月1日至11月10日,直播电商平台GMV为2150.67亿元,平台GMV排序依次为抖音、快手、点淘;新零售平台GMV为231.34亿元,平台GMV排序依次为美团闪购、京东到家、饿了么、盒马、淘鲜达;社区团购平台GMV为106.5亿元,平台GMV排序依次为多多买菜、美团优选和兴盛优选;综合电商平台海外购业务销售额达341亿元。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6)

直播电商平台GMV(图片来源:网络)

四大头部商家详细数据如下: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7)

图片来源:网络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8)

图片来源:网络

拼多多双11开门红战报显示,本次参与大促的品牌数量、商品数量均创下新高,超过20个类目实现翻倍增长。

目前,拼多多百亿补贴用户规模突破6.2亿,一线城市用户订单量同比增长113%,四五线城市下单金额同比增长167%。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9)

图片来源:网络

快手电商双11购物节的成交GMV同比增长85%,其中泛货架场域GMV同比增长达160%,重点货品池“大牌大补”整体GMV同比增长达300%。品牌商家整体GMV增长达300%,其中同比增长达100%的品牌数量超2300家。

除了上述平台,小红书、B站、视频号等平台也公布了其在双11期间不同维度的战报。

其中,小红书报名参与双11商家数量同比增长3.7倍,日均购买用户数同比增长3.8倍;B站双11种草和预售期内,带货GMV同比增长229%,直播带货GMV同比增长259%。

总体来看,今年的双11是一次“以性价比为核心,国货站上C位、规则回归初心、以用户为先”的全新大促面貌。

渐渐消失的复杂优惠计算逻辑、逐步取消的预售阶段、初显疲态的大促业绩、重新洗牌的行业排名,都是今年双11的重要看点。

在这些没有GMV公布的双11战报里,很难分辨出一个准确的赢家,不过,战报的背后,平台间的攻防战显然时刻在打响。走过疫情后的第一个双11,与往年相比,许多平台都迎来了可喜的增长,但挑战也在不断到来。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10)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信号和变化梳理:这一次双十一,有哪些关联中国经济现实的动向值得重视?


本次双十一,几个值得重视的信号和动向,为大家进行一个梳理:

1,除了双11每年不断拉长时间线带来的用户体验下降外,本质上还是消费者回归理性了。

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23年全球消费者洞察调研》中国报告显示,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加深了消费者的担忧,进一步影响了消费者行为,使其转向更加务实和理性的购买决策。51%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他们正在减少非必需品支出,而对于必须的物品或服务,他们则并没有降低消费水平,而是更加关注所购产品与购买渠道,以积极寻找更低价途径。

商家想要打开用户的钱包也不容易了,特别是在中低端消费品上。一位百货品类商家告诉界面新闻,今年整体的双11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瞎忙,还出不了成绩” ,他的感受是以往合作过的很多主播达人,今年产品转化率都在“饱和式下滑”,用户花钱谨慎,相对需求的产能也已经过剩。

当卷低价成为趋势后,那些原本就不做品牌的中小商家也需要调整策略,将原有的赠品、投放机制,转而用于产品价格直降上,这样才能吃到平台的相应红利。这导致利润空间不断下降,为了双11大促节点,想要数据就必须加大投入。

回到各大平台,今年战争硝烟的味道淡了不少,究其原因,在于平台不再以GMV为第一目标,而是更加关注用户,提高效率以精细化运营。

从本质上看,今年双11的种种低价和“卷”,都是因为资源不足、狼多肉少。“狼”是平台、品牌、主播及这条产业链上的各个利益方,而“肉”就是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和购买力。

2,和过去相比,消费者愿意花的钱明显变少了,消费意愿明显出现了下滑:

贝恩公司有关双11的报告指出,超过四分之三(77%)的消费者计划在今年双11减少消费支出,或维持和2022年一样的水平。

报告指出,两大原因促使消费者趋于谨慎。

一方面,面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商品价值感”。

另一方面,自2009年以来,随着双11的规模日益扩大和逐步成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同类电商大促,让消费者产生了“折扣疲劳”。

回溯2009年双11诞生以来,天猫和京东每一年的主题词。不难发现两家平台在宣传语上也有明里暗里的交锋。“光棍节”的说法只维持了两年,阿里很快打开格局,专注在“购物狂欢”,从“全场五折”到“不止五折”,持续以低价优惠进行输出。而京东宣传的“快才痛快”、“必属优品”、“买一真的”,则将重点放在了物流、质量上,并未再在低价上与天猫一决高下。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11)

图片来源:网络

3,出了一个消费增速,排行有点意思: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12)

图片来源:网络

增速最快的几乎都是男性消费品。资本终于看上男人了?

在曾经的消费鄙视链中:少女>少妇>小孩>老人>狗>男人。

男人不买房,也不炒股了?

4,平台硝烟渐淡
以往,双11是“猫狗拼”三家电商巨头的主场,今年也有更多新势力在崛起,除了抖音快手在直播带货领域有所表现,B站、小红书等内容平台也积极入局。

基于“开环”战略的推进,B站在双11预售期的带货GMV同比增速高达229%。品牌商家选择B站的一个重要策略是,通过其视频种草,再引导到其他电商平台的店铺,B站也因此走开放的路子,与多平台积极合作。

相关数据显示,双11期间B站种草视频的引流为电商平台店铺带来的销售额,相比“618”大促已增长83%。

小红书也终于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路子,今年放手押注直播电商后,买手聊天式的直播收获了突破效果。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参与小红书电商双十一的商家数量是去年的3.7倍,日均购买用户数是去年的3.8倍,目前平台力推的章小蕙、董洁,单场直播销售额均破亿。

符合平台调性的直播为小红书带来了新故事,但直播带货的市场逻辑并未轻易改变,行业超头的竞争格局,小红书如何吸引更多商家、博主以及机构加入生态,都是这家电商后进者未来要面对的问题。

今年,平台之间也多了很多合作的声音,不再是剑拔弩张。


结合当下经济形势,双11经过十几年的轮回,再一次回到“价格竞技”的时代。

总归,天下的生意,永远逃不出形势比人强这个规则的。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13)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最低价”之战和被卷入极致内卷漩涡的商家,未来,怎么看?


很明显,2023年的这个双十一,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多明显的变化。

除了以上梳理的经济关联信号,其实还有几个变化也很有看头。

比如:

国货比进口货卖得好;

商家更急于在双11清库存,而不是冲销量,并且对于退货率的担忧远超过去几年;

超头主播“退烧”,战绩大不如往年,负面信息反而引发持续热议(“那李贵了”事件);

有大量的疲惫的商家消极应战……

结合消费端和舆论热度情况来看,大家能看出什么门道?

以往电商在一个高速发展期,大家都是在一味地灌水,拔苗助长,最直观的感受就是GMV。而目前的品牌更注重用户增长的质量,注重消费者体验。

2023年,各个平台都在强调低价,回归到最开始以价格促销手段直接吸引消费者。


直白一点,几个本质:

1,电商竞争已经过了临界点,存量博弈务实比拼成为新的共识;

2,经济承压对消费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社会购买力也出现了撕裂情况;

3,繁华数据背后存在的隐患已经变成了威胁,退货潮和后续纠纷,给繁荣表象和数据,打上了问号。

很明显,中国的电商,已经卷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那么问题就来了,双十一的电商热度背后,实体商业受到的冲击,商业街,临街商铺的萧条和收缩,又有多少人会去在意呢?

当我们想象未来的商业景象时,有一个令人担忧的情景可能会浮现在脑海中:

实体行业都关闭了,只剩下电商。

这一幕或许在某些科幻小说中出现过,但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崛起,这一情况似乎正逐渐成为可能。

但是这个可能的未来,是值得国家和市场去进行严肃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果未来只有电商,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电商的迅猛发展在许多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层面认真思考并找到解决方案。

这其中,屠龙少年最终变成恶龙,平台垄断流量以后对实体的吸血,头部主播掌握流量以后的垄断溢价等等问题,其实已经敲响了警钟。

市场经济环境,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能放任人性和欲望的肆意妄为。

未来实体行业是否会全部关闭,只剩下电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电商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它们可以共同发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电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集中化和假冒伪劣商品的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监管和解决。

未来的商业景象将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

电商和实体店可以通过创新和合作来共同繁荣,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选择。

最终,进步还是倒退,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找到平衡,实现商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电商对实体商业的挤压和持续遏制,很明显是不符合中国“共同富裕”的主线规划的,2023年,对于中国的电商而言,既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也是新形势之下的起点。

说到底,还是经济基本面决定购买力,经济增量存量环境决定矛盾问题的激烈程度,是不是?

虽然各电商平台战报报喜意味浓厚,但是真实的情况,应该能够给国家在经济环境当下压力的问题上,敲响警钟的。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14)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2023年的双十一,能够给中国经济和所有中国人,带来哪些启发?


看清趋势关键,国内消费环境,内需内卷终究是有头的,存量环境注定了缺乏增量想象力。

在经历疫情席卷之后,中国消费市场亟需一剂强心针来提振市场信心,但是现实情况,信心和预期的不足,还是居民部门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现实的撕裂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 2023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亿元,同比增长6.8%。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来看,2023年一季度的增速最高,在4月达到18.4%后明显放缓。

虽然存在2022年春季疫情严重拉低2022年基数的因素,但是2023年二三季度的消费整体而言恢复缓慢。根据消费类型分,2023年二三季度商品零售的增速低于餐饮。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1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1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虽然双十一的噱头和玩法都指向一个节点式的折扣和便宜的集中,但是在信心不足,预期不强的经济环境中,理性的消费群体面前,对于很多价格猫腻,营销套路的容忍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根据全球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的报告,与2022年相比,今年奢侈品和钟表、珠宝、葡萄酒和烈酒等高档消费品的购买意愿降幅最大。

与此同时,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都预期增加对实用日常用品的消费。

2023年,服装和配饰、美容和个人护理产品、生活用品和家居用品,以及食品和卫生用品等类别的购买意愿增幅最大。

京东的双11战报数据也能佐证这一趋势,日常民生品类成交增长成为一大亮点,其中洗洁精成交额同比增长47倍,抽纸增长超20倍,成人尿裤增长17倍,卫生巾套装增长11倍。

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主力消费群体购买力吃紧,经济复苏K型特征明显。

基数庞大的普通人收入承压,购买力无法支撑消费需求,对日用品刚需上心;

数量稀少,但是财富高度集中的群体,缺乏投资渠道,通过买买买推高了奢侈品价格。

说到底,就是当下中国国内的经济分配维度,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

而在分配维度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以前,类似于2023年双十一这样的优惠刺激,所能产生的带动作用,必然将越来越差,或者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表面繁荣。

这,肯定不是国家想要的结果吧?


老百姓提高收入,保障货币购买力,其实消费这个东西,还真的不用刺激。

依赖刺激拉起来的消费,就好比打兴奋剂一样的,兴奋劲儿有时间管着不说,还有副作用。

这个道理,国家肯定明白,当然,想要实现,需要耐心,时间,还有过程。

与民休息,藏富于民,才是共同富裕,才能国富民强。

以上,就是基于对2023年双十一电商节的实际情况梳理,进行的一次专题分析和深入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图17)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shenghuo/65203.html

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由北斗资讯网 生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2023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数据出炉:今年电商节有啥变化和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