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法律科普】新媒体时代下,如何避免网暴?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读书从传统的书籍变为了电子阅读;传统的书信、面对面交流,变为了线上进行;互联网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让我们获取信息变得更加简单、容易。

新媒体时代以数字化为基础,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多样性、跨越时空限制等优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但是,它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法律科普】新媒体时代下,如何避免网暴?(图1)


网络暴力就是新媒体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那么,网络暴力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其进行规范治理呢?

一、网络暴力的基本概念

网络暴力与传统暴力最大的区别是,网络暴力是在网络空间内进行。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侮辱、恐吓、威胁、散布谣言或其他形式的攻击行为。

它通常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在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上进行。网络暴力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科普】新媒体时代下,如何避免网暴?(图2)


1.侮辱和恶意言论:网络暴力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诋毁、羞辱或嘲笑,通过对他人的贬低、辱骂、歧视性等方式来伤害对方的尊严和自尊心,对他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痛苦。

2.威胁和恐吓:网络暴力还可能包括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人进行威胁、恐吓和散布恐怖信息,以达到恐吓或控制对方的目的。

3.谣言和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经常伴随着传播谣言、虚假信息和不实指控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让遭受网络暴力者的名誉受损,并对其生活、工作和社交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法律科普】新媒体时代下,如何避免网暴?(图3)


4.骚扰和滋扰:网络暴力还可能发展为持续性的骚扰和滋扰行为,如频繁发送垃圾邮件、恶意评论或不断的线上追踪。

甚至有通过“人肉搜索”查到个人信息后,对受害者进行现实生活中的骚扰和恐吓等行为。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个人隐私和安全。

5.群体攻击和网络暴动:在某些情况下,网络暴力可能呈现集体行动的形式,成为一种群体攻击或网络暴动。

【法律科普】新媒体时代下,如何避免网暴?(图4)


一些人甚至对事件全貌不甚了解,仅仅为了发泄个人情绪,便与其他人一起发出群体攻击。可以看出,网络暴力对个人的心理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甚至对于人身安全也会造成威胁。随着不断出现的网络暴力事件,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的预防与制止,刻不容缓。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拾金不昧”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歌曲更是我们从小便会唱的儿歌。但是四川某大学一名大学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因为自己发布的失物招领,而遭受了网络暴力。

【法律科普】新媒体时代下,如何避免网暴?(图5)


原来这这位同学,在学校里见到一个ipad,便在学校论坛里发布了失物招领。见平板里的设置都是英文,便猜测是不是留学生的平板,于是将失物招领由汉语变为了英汉双语。

正是这一行为,却被认为是“崇洋媚外”,还有人直接将其性别默认为女性,给其起侮辱性绰号。更有甚者,获取了该同学的联系方式,发私信对其进行辱骂。

这位同学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明明是做好事,而且做事周全,却被其他人随意解读良苦用心,莫名接受了许多“恶意”。

【法律科普】新媒体时代下,如何避免网暴?(图6)


这种不由分说揣测他人并且对其进行集体辱骂的行为,是我们最经常见到的网络暴力的情形。很多人认为,自己表达观点是在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但是殊不知,已经对他人的权益造成了影响。

(二)法律分析

网络暴力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网民的法律意识薄弱,缺少判断力且主观性强。网民在对事情全貌不予了解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只言片语,便给这个人、这件事下定论。

仅仅因为发了英文的失物招领,便直接认定此人“崇洋媚外”,过于离谱。或许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这种看法的发布,对他人的名誉权、人格尊严都造成了侵犯。

【法律科普】新媒体时代下,如何避免网暴?(图7)


同时,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对该同学发私信进行辱骂,更是对该名同学个人隐私的侵犯。

三、我国网络暴力的规范治理

我国《宪法》和《民法典》中虽然对于侵犯公民人格权的行为有所规定。但是缺少完善的治理网络暴力的立法体系。应建立完善的治理网络暴力的立法体系。

首先,目前我国在网络立法层面缺乏反网络暴力的专门立法。完善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转门立法,可以发挥充分发挥法律的指引和预测作用。

网络暴力通常是很多人一同造成的行为,而专门立法可以对网民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在存在法律作为指引时,网民便知道自己在“随大流”一起“骂人”或发表一些不恰当意见的行为。

【法律科普】新媒体时代下,如何避免网暴?(图8)


可能违法,便会更加谨言慎行。其次,要建立对网络暴力后果的评估方案。可以对网络暴力行为造成的后果进行分级,以此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分级惩罚。

同时可以对网络暴力的内容进行分类,引导当事人寻求正确的救济途径。最后,完善侵权主体承担责任的方式。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侵权负有注意义务。

网络暴力行为也是言论自由的一种异化表现,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对网络暴力行为人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尽到注意义务,其应当承担全部责任。

【法律科普】新媒体时代下,如何避免网暴?(图9)


但是如果已经起到合理的注意义务,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则由网络暴力行为人自己提供责任。反之,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其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

四、结语

网络暴力是网络空间活动的伴生物,法律是治理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而我们每个人,都是防止网络暴力行为的实践者。

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只言片语影响自己对事情的判断。不参与网络欺凌、网络谩骂等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同时,我们也要勇于同网络暴力行为作斗争,敢于勇敢的对网络暴力行为说“不”!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shenghuo/62640.html

【法律科普】新媒体时代下,如何避免网暴?由北斗资讯网 生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法律科普】新媒体时代下,如何避免网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