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汉除了开头结尾,中间历史却很少有人了解?这是怎么回事
- 故事
- 2024-03-04 10:40:24
东汉时期,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一段时光,中间的故事似乎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的历史为何鲜为人知,隐藏着怎样的谜团和秘密?
公元25年,新朝覆灭,东汉建立。开国皇帝刘秀以“红眉军起义”之名号召天下响应,仅用3年时间就推翻了王莽的新朝,重立汉室。刘秀就是后来的汉光武帝。
刘秀本是汉景帝之后,生活贫寒。9岁丧父,沦为寄人篱下。及长,刘秀勤奋好学,深得师友喜爱。建武初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刘秀凭借过人的魄力和雄才,很快成为汉中一带的主要军阀。
公元23年十月,刘秀在昆阳(今陕西耀县)举兵起义,自称“中平元年”,建国号为“汉”,意在恢复西汉河山社稷。两年后,刘秀率军攻入长安,自立为帝。民间谚语“昆阳桃花落,天下无蒋阴”便是对此次起义的生动写照。
光武帝刘秀酷爱读书,为政爱民如子,察举能,使汉室自乱已百年的基业,得以重建。在他统治的32年里,东汉的国力日益繁荣,疆域不断扩大,太学生员数达三万之多,称为“文景之治”。光武帝去世后,其子明帝和章帝亦颇有作为,东汉的国力在这个时期达到鼎盛。
在经济上,光武帝采取与民休息、帮助生产的政策,释放了生产力,因此东汉初期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在对外关系方面,班超大破匈奴,收复大量汉代西域故地,西域都护府重新设立。此时中国首次确立了在西域的霸权地位。
在东汉中期之前的100多年里,尽管有少数皇帝昏庸无道,然而整体国势仍旧强盛。这主要得益于初期几位明君的打造和民生的改善。这为东汉后期的大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国力物质基础。
公元168年,东汉进入中期,也进入了动荡之局。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权旁落,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然而即便政局变迁,百姓生活却依旧安稳。正所谓“朝为田舍纲,野为朝廷细”。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有张衡和蔡伦等。
1. 张衡——汉代第一通才
张衡,字平子,人称“汉代第一通才”。他在历法、天文、地理、机械制造等领域造诣颇深,后人称他为“汉代科学家”当不为过。
张衡早年混迹于新莽朝廷,官至左冯翊,后来才得以尽展抱负。他在东汉官至太史令,写有《灵宪》、《三统历》等书。其中最负盛名的成就是他发明的“地动仪”。
地动仪能够判断地震的方位和震级,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器。有记载称,张衡发明这台仪器前,曾经预测过一次千里之外的地震,证明其造诣已经十分高深。这种仪器能在地震发生时准确指示震中方向,使当时人们得以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由此不难看出,尽管政治动荡,士大夫学者如张衡仍然能安心治学,并取得让后世惊叹的成就。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东汉中期的百姓生活还是相对安稳的。
1. 蔡伦——中国造纸术的改革者
一提到中国古代造纸术,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名字就是蔡伦。蔡伦,字文缯,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改进造纸术。
在他之前,造纸比较粗糙,纸张没有规格,不方便写字。蔡伦改变了造纸的原料和制法后使造纸工艺大为提高,纸张变得洁白、薄厚适中。这为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传说中,蔡伦发明造纸术有趣的细节是,他将桑树皮与破麻布、旧渔网放在一起煮沸,结果居然产生了质地优良的纸张。这完全是偶然的发现。但正是这一发现,开启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篇章。我们现在看来平常无奇的白纸,它的使用就此普及开来。
由此可见,虽历代王朝更替,汉人的科技文化仍在稳步发展,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正如《幽梦影》中所说:“宫中多阴谋,人间自有真情”一样,尽管朝堂之上纷乱不清,人们的真挚和朴素还是给历史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到了东汉后期,政治空前黑暗,宦官专权,朝纲溃败。日益尖锐的土地兼并引发了民变。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依托天子,逐步掌权。与此同时,刘备、孙权等实力派也崛起,最终形成鼎立之势。220年,曹丕弑君篡位,东汉灭亡,三国时代开始。
1. 宦官专权与土地兼并
东汉后期的动荡局面,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宦官专权,其二则是土地兼并导致的农民起义。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权旁落,一系列资历较深的宦官把持朝政,皇帝沦为傀儡。这些宦官手握大权,肆意敛财,导致豪强地主兼并农民土地,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全国性的动乱。
到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的矛盾也日渐激化。宦官针对汉灵帝刘宏的外戚何进、张让等发动政变。何进被杀,中常侍张让、徐璜等人把持朝政。这导致朝纲严重混乱,民变此起彼伏。
土地兼并最终引爆了东汉末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黄巾起义。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动摇了东汉统治的根基,也为三国鼎立埋下了伏笔。
1. 曹操称雄与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的代表人物,当属曹操。曹操有军事统帅才能,更有过人的政治手腕。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拥兵自重,志在一统天下。
公元189年,东汉储君刘辩被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所杀,曹操奉汉献帝从洛阳东迁许昌,建立新的朝廷。此后十余年间,他先后消灭北方各路军阀,稳定了中原局势。
曹操在军事上推行募兵制,在土地政策上实行“魏食秦制”,均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最终功败垂成,曹操执掌大权16年后还是失败了。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弑东汉帝,篡汉自立,建立曹魏,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形成。
与曹操鲜明对照的是刘备和孙权,三者鼎立的态势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三国传说。昔日满朝文武跟在曹操麾下,到今天看来竟成了刘备和孙权手下的猛将,这种反差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1. 三国鼎立预示新时代
曹丕篡汉自立,东汉正式灭亡。随后刘备在蜀地建立蜀汉政权,孙权于江东建立东吴政权。至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三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魏国力最强,初定都城洛阳,领有中原和华北大片土地。蜀汉依托巴蜀之地,势力范围在今四川、云南等省份。东吴则据有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三足鼎立之中较弱的一脚。
三国鼎立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的来临。虽然战争不断,然而各国的文化教育、科技发展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为日后西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三国这一时期激荡而辉煌的历史,至今仍在影响历代百姓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东汉历史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长篇史诗。它开头传奇,中段平稳安宁,结尾动荡异常,宛如一首前后呼应、前后有连的诗歌。它开创性地结束了西汉以来的内乱局面,又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和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页码的出现。
正如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促织》中所言:“古来成大事业,必有不平凡之始;而绝代英雄,亦多惊人之终。”此话不啻是对东汉历史的高度概括!
可见,历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般枯燥乏味。它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离奇传奇的人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探索的心态细细品读,定能发现历史的无限魅力。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惜耗费些许精力,感受这历史长河中那潺潺流水般的生命脉动。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7118.html
为什么东汉除了开头结尾,中间历史却很少有人了解?这是怎么回事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为什么东汉除了开头结尾,中间历史却很少有人了解?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