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被误解千年,历史上的李治有多恐怖?看外国史学家如何评价他
- 故事
- 2024-02-28 10:46:55
李治,千年来备受误解,他的历史形象究竟有多恐怖?或许在我们眼中他是一个谜,但在外国史学家的评价中,是否能找到不同寻常的见解?难道他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我们不为人知的真相?
626年,李渊驾崩后,李治以嗣君的身份顺利登基为帝,正式开始了他在位时期。此时的唐朝,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期。
前代的唐太宗李世民,用20多年的时间,用兵四方,大幅扩张了唐朝的疆域。秦王李世民胆识过人、用兵如神,算得上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在他的带领下,唐军先后平定了东都洛阳的王世充叛乱,击败了陕西的窦建德,击退了来犯的东突厥,消灭了大运河以北的东魏国......乃至遥远的高句丽,也在他统治的后期沦陷。
然而,也正因为疆域扩张过快,唐朝始终无法彻底掌控和消化这些新占领的土地。太宗一死,四方异族立刻蠢蠢欲动,准备趁机夺回先前的失地。作为太宗之子,李治一朝继位,最首要的任务就是稳固边陲,确保不丢掉先人打下的江山。
面对边疆敌寇的入侵,李治展现出的,是与父亲李世民迥然不同的用兵策略。他不再一味寻求扩张,而是采取防御和稳固的策略。通过长时间的消耗战,等待敌人的锐气消磨殆尽,然后予以有力打击。
633年,西突厥的颉利可汗趁隙进犯唐朝防线。李治立即派大将李靖前往迎战。李靖利用险峻的黄河天险,以少胜多,大破西突厥军。
639年,李治又亲自率军,击退了吐谷浑和西突厥的联合进攻。在经历几场恶战后,这些游牧民族终于意识到,唐朝的防线不像想象中那样虚弱。
而在国内,李治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在陕北和河套地区设立兵农矿山都督府,不仅要防备外患,也肩负着开发边疆、稳定民心的责任。
在西域和西南地区,李治通过不断通好和联姻的方式拉拢当地部落,使他们臣服于唐朝统治。经过李治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唐朝边陲防线终于基本稳固,贪婪觊觎的异族也渐渐死心,不再轻举妄动了。
稳定了边疆之后,李治将目标转移到内政改革上来。要让这个东亚帝国运转良好,单纯的武力是不够的,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健全体制机制。
在李治看来,太宗一世虽然出征勤奋,但始终是依赖个人魅力与威望来支撑大局。这样集权于一身的方式,对继任者反而是不利的。李治明白,想要让唐朝的江山代代传承下去,就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制度,而不是依赖个人能力。
于是,自登基之始,李治就着手推动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三省六部的职能,使中央尚书省的权力不断扩大,削弱地方分权的趋势。此举直接加强了皇权的集中程度。此外,李治又设立了户部尚书、殿中监等机构,用来辅助朝廷的行政决策。
改革的同时,李治还通过严惩来稳定政局。太宗去世后,李治的二哥秦王李世民曾有意谋反,图谋夺取帝位。李治果断出兵将其擒获,最终迫使秦王自杀。此举不仅巩固了李治的皇权,也彻底截断了其他藩王谋逆的念头。
在地方上,李治也通过都督府来加强监管。都督不仅防守边疆,也负责监察州县官员的操守。一旦发现贪污受贿等情况,都督即可直接弹劾该官员。于是,地方官员们也不敢再敷衍塞责、私自聚敛如前朝那般猖獗了。
可以说,李治上台后的10年时间里,将先代李世民虽功莫大焉却仍不健全的政治体制,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得益于体制机制的不断优化,唐朝的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加强,为国力鼎盛奠定了更牢固的制度基石。
在政治方面稳健推进的同时,李治也没有忽视经济建设。因为他明白,一个强盛的国家必定建立在经济的繁荣之上。
在唐太宗时期,由于频繁的边防战争,国力已经有些透支。李治登基后,立刻下令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以补充国库。在全国范围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他还开拓实施了均田制,赋予农民一定的土地所有权。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因此而大丰厚起来。
与此同时,李治也鼓励手工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引进先进的工艺和技术。纺织、造纸、冶炼等工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为日后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对外贸易方面,李治也采取了开放的政策。他积极向西亚、西非等地的商人采购外来物产,并大力支持本国商人到国外经商。
为了便利商贸往来,李治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和度量衡标准。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涌入世界各地,中国人也因此有了“唐人”的称呼。
正是因为李治将重心放在内政建设与经济发展上,国家的整体实力因此快速增强。等到他去世后的开元时期,唐朝终于进入全盛时期,被认为是封建社会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一个黄金时代。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盛唐辉煌,则应当说是李治这代打下的基础。
当然,在李治的统治时期,也发生过一些轰动一时的大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他在位期间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故事。
公元655年,李治做出一个著名的决定——废黜自己久已不合心意的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按照当时的未名制度,皇后的人选必须出身名门望族,不能违反等级礼法。而武则天本是李治的一位才貌双全的宫女,无论门第还是出身都远远不符合皇后的标准。
当这个决定传出去后,朝野哗然。身为宰相的长孙无忌更是力劝李治不可轻举妄动,以免有失民心。然而李治还是坚持己见,最终废后立武的事成了定局。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大臣也陆续被贬黜,疏远了朝政。
表面上看,李治此举似乎是为了私情,才铤而走险地废立皇后。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出于稳固政局的考量。当时朝中的大臣们势力强大,将先帝李世民的意志凌驾于新帝之上。李治为了巩固自身的皇权,必须先打破这些元老的桎梏。
于是李治将立武则天作为一个突破口,让这些大臣选择站队。结果长孙无忌等人果然站错了队,给李治一个施展肃清的机会。关于这一段历史的真相,后世学者郭沫若先生曾指出:“李治决心废王后,绝非为武氏个人,主要是为打击长孙无忌一派势力。”由此可见,李治的这一举措,其实是出于极其冷静和理性的政治考量。
武则天最终也依仗李治的支持,一路称制、建立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本人统治的周朝。但这一切的缘起,都应该归功于李治这一次稳妥而正确的政治决策。正是因为政局的稳定,武则天和李治才能各司其职,使唐朝的国运蒸蒸日上、走向鼎盛。
由此回顾李治在位期间的政绩,我们不难发现,他绝非是历史书中所描绘的昏庸乏能之辈。恰恰相反,他的远见卓识、治国手腕都堪称一代明君。
有人将李治与他的父亲李世民相比,认为后者政绩更大。但这种说法是肤浅的。正如英国汉学家马歇尔指出的那样,李治才是唐朝的奠基人。没有他丰富内涵、稳固体制的辛勤耕耘,日后的开元盛世就很难出现。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7080.html
李治被误解千年,历史上的李治有多恐怖?看外国史学家如何评价他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李治被误解千年,历史上的李治有多恐怖?看外国史学家如何评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