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  >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

  
今天聊聊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里面,张之洞好像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名气大,毕竟前三者都是枪杆子出身,其轰轰烈烈程度更高,不像张之洞是笔杆子出身,但实际上,他的晚清“扛把子”式名臣的咖位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1)
张之洞
咱们先看看后人们对这位大佬的评价。《清史稿》中,对张之洞的记载是这样的: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唯之洞一时称贤,而监国摄政,亲贵用事,欲挽救而未能,遂以忧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尚何言哉?
我们敬爱的毛主席也说:
中国民族工业有两个人不能忘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重工业则不能忘记张之洞。
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说:
以南皮(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戊戌变法中,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说:
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
张之洞的老板,晚清朝廷评价他说:
公忠体国,廉政无私。提倡新政,利国便民
上面这么多牛人如此赞誉,原因何在?到底张之洞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他是如何上位,以文臣之资,一步一步晋身军机行列的呢?
张之洞有两个很有意思的事迹,真假不好说。一个是说张之洞是属夜猫子的,别人是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他恰恰反过来,是晚上工作,白天睡觉。据说他这个习惯是源自读书时期的挑灯夜读。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2)
据史书记载,张之洞任职山西巡抚后,每天凌晨一点多就起床了,收拾洗漱后,三点开始正式工作,到了白天下午两点,就开始就寝了。下属和同事们如果有事找他,错过了上午,下午也就不用来了,只能等第二天凌晨再来。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3)
大理寺卿徐致祥曾因为这件事参劾张之洞辜负圣恩,说他“兴居不节,号令无时”。后来朝廷下令稽查,粤督李瀚章回奏称:“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不过这一点感觉是一把手的权力,因为这事感觉在京城行不通,因为上朝或者到衙门点卯,是不能依着自己的性子来的。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4)
第二个就是他上折子参人这件事,张之洞是清流出身,上折子参人虽说是本职工作,但像他这么积极的也比较少,弹劾各级官员,从军机大臣到地方疆臣,反正没有一个能入张之洞法眼的,凡事标榜气节,对外多主战。勿论形势,放言高论。
比如张之洞看不起李鸿章一味妥协的外交政策,在一年多时间里,前后上疏二十余次弹劾李鸿章,如果不是慈禧喜欢他,张之洞早就一帮大佬给“锤”死了。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5)
晚清重臣李鸿章
但戏剧性的是,后来张之洞外放巡抚和总督后,开始干实事了,画风大变,看着言官就头疼。俗话说说嘴容易做事难,关于这件事,李鸿章曾经拐着弯讥讽张之洞。
在《庚子西狩丛谈》记载,李鸿章当时是这么说的:"从前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盛名鼎鼎;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一言不敢妄发;迨至升任封疆,则痛恨言官,更甚于人。"大意是张之洞你当言官的时候动不动骂人,怎么到了外任官,立马就夹起尾巴做人了?当了封疆大吏,咋还痛恨其言官来了,你之前当言官的能耐呢?感觉这事也颇为有趣。
第三个就是他的屠财之名,张之洞本尊颇为清廉,《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宣统元年(1909年)张之洞去世时,"家无一钱,惟图书数万卷。" 但是洋务实业本身本来就花钱如流水,所以他“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这种多花钱就会被诋毁为“挥金如土”,于是张之洞的屠财和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屠民、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屠官,并称“三屠”。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6)
银库
第四个就是他和李鸿章的恩怨,李是湘淮两系的代表,行伍出身,和张之洞的清流出身不同,同为大佬,比如张之洞的主战和李的主和,他们对很多事情的思路和处理方式迥异,所以两个人一直磕磕绊绊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李在70大寿的时候,张之洞送了李一幅贺寿词,说:四裔人传相司马,大年吾见老犹龙。说他的地位堪比司马光,道行精神如同神龙,让李大是高兴了一把。另外,李去世时,张之洞仅送了一个奠字,开了一个祭祀送奠字的传统先河。
张之洞早年曾经从师于同治中兴的名臣胡林翼,深受其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影响,一生都以胡林翼为楷模。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7)
与曾国藩并称曾胡的胡林翼
张之洞从小就文采斐然。1863年,张之洞进京殿试,因其在考卷中针砭时政,他的的名次被阅卷官打到三甲末流。要知道清朝的三甲是这样的: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因此,他原来的名次怎么也在百名开外,随时同进士出身,但注定也是默默无闻,翻腾不出大浪花来的。
结果,他的贵人来了,当时慈禧对他的才学有些印象,看完他的文章后力排众议,把张之洞一路提拔到一甲第三,也就是探花,来个个咸鱼大翻身。从这一点来讲,慈禧对张之洞是有知遇之恩的。自此,张之洞进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衔编修,正式步入仕途。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8)
北派清流领袖李鸿藻
1876年,张之洞外放回京任文渊阁校理,并以同乡之谊加入了以李鸿藻为首的清流派集团,开始了他的清流生涯。晚清清流诞生于慈禧和奕䜣的政斗,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按时间上曾分为两代,前清流以北方人为主,称为北派,也就是张之洞时期的清流;后清流以南方人为主,称为南派。北派以李鸿藻为领袖,张之洞、张佩纶、宝廷、黄体芳四人时称称翰林四谏,是北派的核心人物。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9)
清流的出现,其背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慈禧和奕䜣之间对于道德高地的争夺而诞生,为了排挤奕訢,慈禧对前清流暗中放任,借御史为耳目,以翰苑为喉舌,间或利用其奏章博取广开言路的名声德同时,鼓励清流弹劾权贵,以监视和牵制奕訢等人。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10)
恭亲王奕䜣
张之洞在清流中非常活跃,他的闪光是在俄国侵略新疆后,崇厚处置不当,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针对这件事,张之洞屡次上折,痛斥崇厚弊祸之处,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政治声望大增。于光绪六年授翰林院侍读,历迁左春坊左庶子、日讲起居注官。1881年,擢内阁学士,赴任山西巡抚。自此,张之洞从清流转入实干派的行列。
纵观张之洞生平,因为慈禧的屡次提携知遇之恩,张之洞对慈禧都极为忠诚。除了后面庚子年的东南互保事件之外,基本上都是站在慈禧这边的。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在越南猖獗,边疆告急。张之洞力主抗争,上疏建议战守,请命严督滇、桂之战,急修津广之防。4月,清廷召张之洞、封勇进京。张之洞上陈抗法之事,多作谋划。 4月28日,清廷命张之洞接替张树声,署理两广总督 ,七月初三日实授,自此,张之洞晋身九大封疆大吏之列。中法之战后,于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时年仅52岁。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11)
镇南关大捷
调任湖广总督之后,张之洞第一时间督造芦汉铁路、建造炼铁厂、枪炮厂,以及织布厂、造纸厂等,并在1890年创办了汉阳铁厂,其生产规模在当时的亚洲处于第一位,使其湖广的气象幡然一新,可以说张之洞的一生功绩都体现在他的湖广总督任上。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12)
贯穿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以武汉作为枢纽,平汉、粤汉铁路为干路,联系起沿途各省的支路,铁路这种新生事物,开始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延伸铁,东北与西北也被纳入了以武汉为中心的网络中。两条铁路与长江一纵一横,构成十字,奠定了武汉的交通枢纽的地位。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13)
正是因为张之洞长期担任湖广总督的关系,其治理下的武汉工商业高度发达,号称九省通衢,被称为东方芝加哥。武汉培养了大批新学人才,高等教育至今在全国名列前茅。张之洞编练新军卓有成效,南洋新军与北洋实力不相上下。而且张之洞死后,武汉最终成为推翻满清的首义城市,与当地集聚了大量新学人才密不可分!由此可见其实干之能。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14)
1913年,黄兴因被通缉流亡日本的时候,黄兴等人在谈及1911年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为何能够在仓促起事还能成功德原因时,又进一步分析,武昌起义谁的功劳最大,谁对反清革命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虽然众人说法不一,但有一人得到了大家的公认,此人就是张之洞。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15)
武昌起义
要知道起义当晚,新军面临清军全面围剿,而自己却是赤手空拳,在这种情况下,新军打开了军械库,发现里面的武器应有尽有,新军于是立即炮轰湖广总督府署,一场意想不到的计划外突发起义,成为了新时代的开始。关键在于,这里是前任湖广总督张之洞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地方!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不仅留下了最大的军工企业,还有一支高素质、高觉悟的新军队伍。
张之洞作为晚清最后一位托孤重臣,却充当了清王朝的“掘墓人”,张之洞用自己苦心经营的成果给封建时代画上了句号。张之洞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有时候,命运之吊诡往往令人唏嘘!
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11月,清廷调两江总督刘坤一至辽东前线主持军务,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奉命由武昌移驻南京、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密切关注战局的发展,积极为战争建策和筹备沿海和长江防务,还积极参与筹划台湾防务。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16)
马关条约签订后,他致电总理衙门,痛陈《马关条约》对国家民族和国计民生的严重危害。他逐条剖析了条款后指出,若依倭约,不仅会断送中国工商之生计,而且会造成“海军无归宿,陆兵无利器,威、旅弃则京畿无屏蔽,商民贫则军饷无来源,各国欺凌,人民嗟怨,外患迭至,内变将作”的严重后果。
为废约保台,张之洞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他提出了“远交近攻”、“乞援强国”的外交策略。“远交近攻,最切今日事势,倭焰初张,仆则力持此议”。想依靠欧美各国,制衡日本。但其时,大势已成,各国列强均关注切割在华利益,接纳了日本成为列强之一的现实,注定了他的主张将不能被实施。
甲午之后,国内变法的呼声喧嚣尘上。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组织强学会,作为深知西学强大的实干家,张之洞捐了5000两以充会费,并在名义上支持强学会,随后,随着帝师翁同龢的加入,于是强学会便有了“内有常熟(翁同龢),外有南皮(张之洞)”的说法,翁、张成了强学会的两大支柱。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17)
康有为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干将的角度来看变法这件事的,目的是实现自强,很多政治主张,如对维新派提出的民权思想,是持反对态度的。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提出的中体西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他的思想,当时守旧派拍案叫绝,维新派拍案大怒,还有人专门发文驳斥张之洞的论调。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事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这篇劝学实实在在成了张之洞的救命符。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18)
戊戌变法时期,谭嗣同、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和张之洞的关系都不一般。谭嗣同的父亲是湖北巡抚,与张之洞共事多年,私交甚笃。张之洞很欣赏谭嗣同并多次给予帮助;杨锐是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器重的幕僚、也是他在京城的耳目。他对杨锐的信任和依靠都超过了自己的儿子;杨深秀是张之洞任晋抚的时候结识的,杨深秀自称是张之洞学生,张之洞也很欣赏杨深秀,刘光第同样也是张之洞赏识之人。
张之洞曾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荐杨锐和刘光第。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杀害了“六君子”,百日维新失败。张之洞当时急电盛宣怀,想让他挽救得意门生杨锐,却最终没有成功。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19)
但张之洞的政治嗅觉非常敏感,有劝学篇打下的基础,他虽然痛惜谭嗣同等人才,但还是果决下令取缔之前新派办的一切学堂和学会,表明自己坚决拥护太后,坚决反对康、梁的态度,销毁和维新派的往来敏感信件,并让人严密观察京中动静。
当时,果然太常寺正卿葆庚,买通当红辣子御史杨崇伊弹劾他,这个哥们原来在当山西布政使的时候,被张之洞弹劾下台,后来隐忍运作,终于等到机会来临,但谁知在慈溪看来,张之洞是她身边的得力老人,另外张之洞人家《劝学篇》写的明明白白,根本和康梁没有半毛钱关系,于是留中未发,安全的置身事外。
1900年的夏天,是一个让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时刻。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后大败,慈禧和光绪跑路,史称庚子国难。和这一事件相伴相生的,就是大家很少知道的东南互保事件。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20)
八国联军侵华
东南互保指的是,清廷宣布向11国宣战,结果地方各省督抚以该诏书处于胁迫而发,表示概不奉诏,并且对外宣布东南互保,当时参与该事件的督抚有: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
慈禧在这件事里心里阴影估计是足够大的,但问题是,大败之后的清廷,柱石还是那些在动荡中存活下来的督抚实力派,因此,作为颇有政治水准的掌权者,慈禧也就保一批,打一批,把这事揭过去了。
随着李鸿章、刘坤一等大员的去世,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张之洞擢体仁阁大学士;九月,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因谅山大捷功,赏戴头品花翎;论“保全”东南疆土,赏加太子少保,后晋太子太保,赐紫缰。光绪、慈禧相继去世,张之洞以“顾命重臣”,昼夜入宫议事,在皇位继承、权力交替方面,与醇亲王共同策议,显示出“一言定邦”的重臣地位。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图21)
只是当时的晚清,已是随着巨流滑向深渊的巨船,即使他能为晚清朝廷呕心沥血,又能为病入膏肓的时局续命多少岁月?1909年10月4日,载沣去看望张之洞。载沣走后,在张之洞“国运尽矣!”的叹息中,溘然长逝,享年72岁。晚清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倒下后,锚定在悬崖上的最后一根支柱倒塌,两年后,大清帝国敲响了落幕的钟声。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张之洞虽然对中国思想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他坚持的还是孔孟之道,对清廷慈禧等忠心不二,始终没有跳出“三纲五常”的窠臼,这是他可贵却也可惜的地方。
后期,张之洞屡屡在大事上坚持自己观点,开罪了摄政王载沣,死后被谥“文襄”。作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代表,尤其是清流翘楚,张之洞势必更看重身后的文正、文忠之名。因为文襄指的是有辅助贡献,但不是主要贡献,这对晚清有巨大襄助匡扶之功的张之洞,实在是说不上公允。
但历史上张之洞的功绩,仍然被后人所称道,其中体西用的思想影响至今。不得不说,四大中兴名臣里面,他是非常特殊的一位,文功武略均有建树,目光卓绝深远,问题分析鞭辟入里,将问题的根源掠过浮躁的建厂、买设备,指向了人才的难得,并亲自下场,通过教育、新军,储备了大批新式文化、战术人才,实实在在的国家储备了真实的力量。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5890.html

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晚清暮光,最后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倒下,对晚清到底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