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  >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

  
左良玉是明朝末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原是李自成的部将,曾在李自成建立大西国的过程中发挥过关键作用。然而,随着明朝的覆灭和崇祯帝的陷入绝境,左良玉的行动和态度变得复杂而有矛盾。
在崇祯帝面临危机时,他曾向左良玉请求援助,但左良玉却并没有率领八十万大军出兵相救。关于为何左良玉未能及时支援崇祯帝,那么左良玉究竟是个什么人呢?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图1)
明朝自嘉靖之后政治日渐腐败,民不聊生。明神宗初年,张居正一度整顿吏治,使明朝走上正轨。然而张居正去世后,朝政很快又陷入混乱。万历坐视东林党争,政治斗争四起。天下已见明朝将亡之兆。
崇祯终于即位,却也无力回天。此时积弊已形成桎梏,内忧外患,税收愈发沉重,民不聊生。边患也不断出现,女真族崛起,後金军队屡屡侵犯明朝边境。明朝国力一蹶不振,直接引发了农民起义军的崛起。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图2)
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效仿李闯、徐海丸之前的起义,以农民为主体,迅速壮大。他们势如破竹,所过之处山河为之变色。与此同时,明朝军阀也在各地称王,割据一方。农民起义军与军阀鱼肉百姓,使得明朝统治已濒临崩溃。
此时的左良玉也正在仕途中奋斗。他本是辽东一介军官,年少得志,却也鲁莽骄横。一次他处理兵变失当,遭到革职,自此一蹶不振,只能通过花钱重新赎回官职,勉强保住器宇。后来左良玉得到曹文诏赏识,在其麾下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然而随着曹文诏去世,左良玉又一次陷入低谷。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图3)
1640年,督军杨嗣昌接替曹文诏,重新启用左良玉,让他得以再次高升。左良玉有感于自己历经沧桑方得今日,愈发看重眼前的地位,极为珍惜杨嗣昌给自己的机会。起初左良玉也确实想做出一些政绩来,在平利一带和张献忠交战,大破张献忠的军队。此战功劳卓著,左良玉得到了太子太保的头衔,更加飘飘然。
然而好景不长,杨嗣昌与左良玉也出现了龃龉。在一次大捷后,杨嗣昌暗中许诺左良玉军职于贺人龙,意在笼络人心,压制左良玉。谁知此举引起左良玉的极大不满与反感。左良玉自恃已经立下赫赫战功,本应得到重用,如今却被暗藏禍心的杨嗣昌暗中架空,简直是莫大的侮辱。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图4)
于是左良玉怀恨在心,铁了心不再辅佐杨嗣昌。在战争中,杨嗣昌多次请求左良玉出兵助战,左良玉却置若罔闻,丝毫不为所动。结果由于左良玉的军队没有及时赶到,杨嗣昌只能独力支撑,终于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左良玉这才得意洋洋出兵收拾残局,仿佛这就证明了自己的英明,杨嗣昌的无能。
然而这恰恰说明,左良玉的军阀本质已经初露端倪。他完全没有将国家大义放在心上,只将这场战争当成是与杨嗣昌个人恩怨的较量。为了报复杨嗣昌,左良玉完全不顾战争的整体局势,置数十万军民于死地,可见他的狠毒与冷酷。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图5)
但明廷此时已经四分五裂,无力整肃左良玉,只得姑且任由他跋扈。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左良玉得到明廷默认,也就更加目无君上。
他逐步在自己辖地建立起独立的军政体系,并且肆意招募百姓充军,裹挟老百姓入伍,大肆积蓄实力以自重。左良玉也逐渐习惯了这种被明廷需求,又得以自由发展的日子。他并不真心忠于明廷,却也尚需明廷的名义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图6)
1644年正月,李自成终于挥师东征,声势浩大。李自成大军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明军土崩瓦解,毫无还手之力。一时间,李自成离北京只有百里,已然迫在眉睫。此时左良玉手下统领八十万大军,虽然实际可用之力可能只有五六万,但在此危急关头,也足以扭转局面,解北京之围。
此时的崇祯帝早已是穷途末路。年少登基的他本有改革明朝的雄心壮志,奈何朝野阻力太大,内忧外患不断。如今李自成大军压境,朝不保夕。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图7)
崇祯多次向左良玉发出敕书,恳请他立即率军北上,解京城之围。消息传到左良玉手上时,他正与几位心腹将领置酒言欢。左良玉听后,只是轻蔑一笑,然后让属下草率写了几句安抚崇祯的话,就此搁置不提。
左良玉心中早已明白,这是个机会,正可以趁局势混乱之时谋取更大的利益。他算准了崇祯的危急处境,故意提出种种过分苛刻的条件,要钱要粮,要朝廷大封大赏,甚至要求皇帝允许他世袭镇守武昌。崇祯眼看大局已去,也只能一一照准。但左良玉仍然以不受皇帝敕令调动为由,假模假式地请示皇帝,拖延时间,按兵不动。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图8)
终于,北京陷落的消息传来。崇祯殉国,李自成入主京城。左良玉遥闻噩耗,这才装出一副悲恸欲绝的模样,痛哭失声,并召集三军将士举哀。
明廷的覆灭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难过之事,但左良玉的哀伤更多的还是为自己错失良机。他心中明白,明朝已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刻,自己想要的,恐怕已经无望了。然而其军阀本性已露,根本不忠于明廷,也无心效忠李自成,左良玉只是在盘算下一步行动。或许,南京那里,还有转机。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图9)
1645年,左良玉背水一战,终究不敌清军,只能退回武昌。他置国家存亡于度外,竟发疯般率全军顺流东下,攻打南京,试图在南明政权中谋一官半职。在离开武昌前,他更是强迫城内百姓舍命相随。凡不从者格杀勿论。左良玉一路烧杀抢掠而下,祸国殃民。
南明弘光政权仓促应对,调集沿线明军前来迎战。两军在长江一带激战,均不分胜负。此时的清军已经趁火打劫,乘虚深入,大举南下围攻南京。明朝与左良玉这些军阀内斗不已,正中敌国下怀。清军几乎毫无阻力就杀到了江南腹地。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图10)
左良玉的叛乱最终以失败告终。在率军南下途中,他染病不治,只得留下年轻的儿子左梦庚率残部后撤。左梦庚虽然年轻,却也狡猾至极。评估形势后,他干脆带着手下亲兵,背叛南明,倒戈投靠了清朝。清廷顺水推舟,授予左梦庚官职,让他助纣为虐,引清兵攻入江南,无恶不作。
至此,左良玉父子的名声彻底扫地。他们不但没有尽忠明朝,无法抵御李自成和清兵的侵袭,甚至反过来助纣为虐。左良玉生前不思报国,虚度年华;死后遗臭万年,子孙叛变,所谓的“功劳”也不过是军阀刽子手。真正忠于民族大义的英雄,必定不会做这般勾当。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图11)
左良玉本可一鸣惊人,奈何终为野心所累。关键就在一忠字。明末诸多英雄,或忠或奸。忠者视死如归,浴血奋战;奸者图谋私利,背叛国家。左良玉本可立于忠臣之列,与岳飞的忠烈相提并论;却终沦为军阀刽子手,名声扫地。这就是野心与忠心的差距。
追根究底,左良玉失败的根源在于其本性不忠。他并未真正忠于明廷与百姓,只是趁乱谋私利的军阀。起初或许也想建功立业,然而一旦遇到挫折,就暴露出冷酷骄横的本性。此后便明目张胆地拥兵自重,坐视北京沦陷也毫无激情。
甚至为了一己私利发动叛乱,殃及南明。可见左良玉骨子里就是没有忠义,早已军阀化。明末群雄中,能够真正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英雄寥寥无几,左良玉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托大失败的典型。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图12)
历史不缺恶人,但真正悲哀的是本可为良善之人,却因一念之差坠入深渊。左良玉的结局,正是这番悲哀的写照。我们不应过分苛责左良玉的残暴与自私,因为这些恰是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写照。然而他却本可以选择忠义,选择守护百姓守护国家。
这才是真正令人扼腕、令人唏嘘不已的地方。正如历史学家张廷玉所言,左良玉活该遭受非议,然而我们终究更应悼念他本可而不为的可能。这或许可以成为后人的警示,提醒我们要时时刻刻珍惜真善美,不要让一念之差毁了全部。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5619.html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