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失去了11位大将,仅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
- 故事
- 2023-12-18 10:19:53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曹魏,却始终无法完成先主刘备“匡扶汉室”的心愿。
那么,诸葛亮为何这般执着于北伐曹魏?他在北伐中经历了什么?又为何五次北伐均告失败?这其中蕴含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公元223年,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东吴军的蜀汉先主刘备,因箭伤加重在白帝城驾崩。临终前,他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嘱咐他一定要在未来找到机会北伐曹魏,完成自己未完的“匡扶汉室”的心愿。
对于这位知遇之恩的刘备,诸葛亮自是铭记在心。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延揽当时隐居端州的诸葛亮出山相助,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刘备对诸葛亮敬重有加,诸葛亮也由衷敬仰刘备的抱负和气节。现在,刘备驾崩的消息使诸葛亮痛心疾首,他发誓一定会将刘备的遗愿背负在肩上。
只是当时的形势,蜀汉刚刚在夷陵大战中惨败,国力元气大伤。要战胜实力强盛的魏国并不容易。不过诸葛亮内心坚定,立志一定要实现刘备的心愿。
早在数年前,当刘备问起诸葛亮如何看待天下形势时,诸葛亮就明确指出:“今曹操已略定北方,南方尚未定,此天亡汉之世也。”他早已洞悉天时不利于汉室,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动北伐,扭转局面。
夷陵之战后,蜀汉国力大损,必须首先恢复实力。当时南方山区还盘踞着孟获等多股土著势力,对蜀汉属地形成威胁。诸葛亮判断,稳定后方至关重要。他多次向刘禅建言,一定要先解决南中散乱的局面,获得必要的策应,这样北伐才能进行。否则,后方一旦生变,后果不堪设想。
刘禅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在223-227年间,诸葛亮发动数次南征,先后击败孟获、翟Ops等力量,令其归顺蜀汉统治。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用计擒住孟获数次后终于收服了他,孟获也由衷投降,成为蜀汉忠心护卫南中西域的重镇。此后南方基本稳定下来,为日后北伐夯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魏国在夷陵之战中也付出巨大代价,国力也有所衰退。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对外采取守势,修建长城,积蓄实力。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若任由魏国长期发展壮大,日后蜀汉想北伐就更加困难。因此他决心趁魏国实力未恢复之际出兵,以先发制人。
根据诸葛亮的判断,北伐的时机已经到来。然而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以蜀汉当时的国力,想要迅速击败魏国还有很大困难。因此,他用了五年时间来充分准备这场战争。
这五年里,他日夜兼程地训练新兵,提高部队战斗力;耕耘辽阔的农田,解决粮草供给;储备充足的武器装备;选拔使用人才等等。
与此同时,他还反复推演北伐的路线图,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保证对敌人的行动据以完全掌握。
为了确保军心,诸葛亮还在民间广泛宣传北伐的利好,声称这次北伐必然取得胜利,实现天下大一统。这使百姓们对前景充满憧憬与信心。五年后,一切准备就绪。227年十月,时机已经完全成熟,诸葛亮便向刘禅呈上了著名的《出师表》,正式向魏国宣战。
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他派遣大将赵云带领一支军队,从剑阁道潜行前进,佯攻潼关以引开魏军主力。而自己则从褒斜道出击,直捣魏军后方的要害之地郿县。
蜀军的这场突然袭击使曹魏措手不及。魏帝曹叡本人在长安督阵,以防蜀军直捣黄龙。他派遣大将张郃前去迎战诸葛亮,由郭淮和费袗防御潼关。双方展开了激烈较量。
初期形势对蜀军十分有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很快就投降了。只有广魏、陇西两郡仍在奋力抵抗。诸葛亮乘胜攻占了刘备当年多次图谋但一直未能攻下的蜀汉咽喉街亭。此时距离长安城只有百余里,形势危急。
占领街亭后,诸葛亮面临抉择。是否趁势直插长安?还是暂时驻守街亭,逐步削弱魏军实力?
此时蜀军已经深入敌境,兵疲马乏。而魏军主力尚在长安周边誓死抵抗。诸葛季明白暴露军情,贸然进攻没有把握。因此他决定就地屯兵稳固,地消耗魏军的意志。
可就在这关键关头,蜀军右路督军马谡犯下愚蠢的战略错误,导致大好局面落空。诸葛亮本交付他屯兵山谷,与敌人相持。但马谡不听从指挥,带兵单独占据一处缺乏水源的孤山。结果被张郃的军队合围,全军覆没。
马谡的失误成为整个战局的转折点。蜀军其他部队也在魏军攻势下接连败退。为避免更大损失,诸葛亮只能忍痛下令全线撤退,退回汉中。他深感第一次北伐可以取得更大的战果,无奈终究功败垂成。于是在返回成都的路上,诸葛亮以违背军纪为由将马谡斩杀,以儆效尤。
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马谡的失职以及部分将领违命所致。随后数年间,他在汉中闭门苦练,充实军备,培养年轻将才,以期再战北伐。
值得庆幸的是,东吴趁机偷袭蜀汉的局面并未出现。在第一次北伐时,为防东吴生变,诸葛亮便派遣大将关羽之子关彝镇守江陵,严阵以待。东吴最终没有乘虚而入,蜀汉的后方还算稳固。
自228年起,诸葛亮发动了四次北伐,试图完成先主遗愿。但由于这几次主要是小规模的边境作战,加之魏军防守严密,四次进攻都未能攻下长安和洛阳等战略要地,未达成战略目的。
其中228年第二次北伐期间,蜀汉大将陈式擅离职守,导致丁零人反叛。蜀军损失惨重。此役让诸葛亮意识到大规模战争会加重百姓负担,削弱国力,因此后续只发动了几次边境战役。但终归难以扭转战局。
234年春天,已在汉中驻守近十年之久的诸葛亮认识到,这可能是自己最后的一次北伐机会了。于是他积蓄全力,再次出兵,希望在魏国防线薄弱之处突破,完成先主心愿。
然而,天不遂人愿。这一次北伐刚刚开始,诸葛亮的身体就开始出现问题。当他来到五丈原指挥作战时,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诸葛亮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召集文武百官在帐中,留下遗嘱,托孤于杨仪等大臣。不久,他便在军帐中病逝,终年54岁。
随后蜀军撤退回汉中。诸葛亮的逝世标志着蜀汉数十载北伐战争的完全失败。此后蜀汉再无力气对抗日益强大的魏国,最终只能在野史中灭亡。诸葛亮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心愿,也成为蜀汉无法翻身的重要原因之一。
诸葛亮为何五次北伐曹魏均告失败呢?归根结底,蜀汉的地理位置和国力都远远不如魏国。蜀地偏僻闭塞,自汉献帝迁都入蜀以来,几乎无法对外作战。本地兵源、粮草等军事物资都极其匮乏,想长时间发动大规模战争极为困难。
而魏国则安居中原,实力雄厚。不仅拥有优厚的人力、财力资源,而且毗邻关中平原,战略纵深充足,易于调动重兵增援。蜀汉要在这样的对比下击败魏国,简直难上加难。
其次,这几次北伐中,魏军的防守显然比蜀军的攻势更占优势。魏国采用重兵把守各处险要,边境一线修筑坚固的长城和堡垒,加强戒备。同时还收买奸细,对蜀军的实力和行动了如指掌。这都使蜀军难以取胜。
在进攻作战中,蜀军往往遭遇“路远供给无道”的困境。他们不得不行军数千里,穿越高山峡谷。兵马疲惫之际,补给不继,难以维持战斗。而魏军可以充分利用有利的防守体制,坚壁清野,消磨蜀军的意志。这些因素叠加,终使蜀军一蹶不振。
最后,似乎也有天意作祟的成分。历次北伐中,诸葛亮屡次突然病倒。234年最终病逝于军中。这充分说明了他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坚贞不屈的品格。而结果却始终未能如愿,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残酷。
综上所述,诸葛亮五次北伐,均告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力悬殊。但这并不代表他是一个无能的统帅。正相反,他为实现先主心愿,不遗余力地做着努力。只是最后仍然没有改变乾坤。诸葛亮以身殉志的精神,值得后人景仰。
他虽然没有完成北伐夙愿,但他那种执着于信仰、豁出性命也的气概,已经成为千古不朽的力量。正如后人云:“有诸葛亮,便有千古流芳;无诸葛亮,亦足以激千古奋进。”我们更应秉承他那种坚持不懈的品质,努力前行。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5589.html
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失去了11位大将,仅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失去了11位大将,仅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