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被砍头时,为何十分听话自觉跪下?有3大原因不得不跪
- 故事
- 2023-12-15 10:12:25
在古代,为何即将被斩首的重罪犯往往会自觉地跪下,顺从地等待行刑呢?这其中是否隐藏着某些我们今人无法理解的规则?
古代的法律体系极为严苛,一旦被判以极刑,等待罪犯的就只有死路一条。这里面含藏着朝廷设立的种种规定,迫使犯人最终只能顺从地跪下
在我国历史上,斩首这种极刑大约起源于夏朝时期。当时的社会正从原始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统治阶级开始在治下的百姓身上行使生杀大权。他们制定了法律来规范和惩戒百姓的行为。
斩首作为极刑之一,通常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情况,如敌国通敌、杀人放火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它不仅可以剥夺犯人的生命,还可以使尸身不全,无法转世投胎,因而威力巨大。
在北宋以后的法典里,斩首刑的适用场景和标准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必须是叛国、谋反的极端大逆不道之人,才会被判以此刑。它代表了国家权力对犯人的最高惩戒,必须慎重使用。
然而,这种慎重的态度并不意味着朝廷会容忍犯人的反抗。相反,一旦确定了斩首,等待犯人的就是一条无法摆脱的残酷宿命。
按照古代律法的规定,斩首刑必须在秋天执行,以示“顺应天地阴阳之道”。传统认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生命凋敝之时,只有在这样的季节斩杀罪人,才能体现天道的无情和严肃。
行刑的时间通常确定在秋日的午时三刻。因为这是太阳最正、阳气最强之时。按照古人的思维,行刑时正气充沛,可以减轻罪犯怨气的影响,避免其扰乱社会秩序和百姓安宁。
在真正斩首前,犯人要经历许多确保公正的步骤。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行刑前当众“验明正身”。所谓“验明正身”,就是让犯人当着民众的面确认自己的身份,以防代罪、找替死等现象发生。这在古代并非罕见,许多连坐或仇家之间就有这种互相陷害的情况。
因此,朝廷为确保法律的公平公正,明确要求每一个死囚犯上刑场前都要经过“验明正身”这一环节。官吏会逐一检查犯人的相貌、身份等,与案卷记录核对确认。这可以避免冤假错案的出现。
当然,为时已晚的“验明正身”对那些确确实实犯下滔天罪行的人而言,也无济于事。它只不过是朝廷程序上的一种必要步骤,并不能改变他们已经注定的命运。
在经历了种种步骤后,犯人终于来到了行刑现场。这时,他们面临的还有最后一道关卡——跪在斩首的木墩上俯首以待。
这是古代行刑的惯例。死囚犯被押上刑场后,必须跪在特制的木墩上,以正确的姿势接受行刑。这是法律赋予刽子手的权力,也是犯人必须执行的程序。
这种做法存在多重考量:首先,跪姿可以使犯人的脖颈处于最佳斩击高度,令行刑更加快速、干脆。这对于犯人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可以使他们少受痛苦;
其次,跪着接受斩首也是对国家法律权威的顺服和顶礼膜拜。这展示了朝廷的绝对权力和犯人的臣服;最后,行刑现场秩序井然也可以达到优良的宣传教化效果。看到犯人终究逃不过一死的悲惨命运,可以警示其他人不要触犯国法。
正是基于这些考量,跪在斩首木墩上成为了犯人走向死亡的最后一道必经之路。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条无法逃脱的宿命。任何反抗都只会招来更为痛苦的加刑,这已密不透风地写进了古代的法典之中。
漫长的牢狱折磨只为摧毁犯人的意志,步上刑场时,他们的身心已然崩溃。没有了自主的力量,只能听任摆布,顺从地跪下
在真正行刑之前,犯人们要在黑暗潮湿的大牢中等待数月甚至数年之久。这段牢狱生活的残酷程度今人很难想象。
食不果腹、寒来暑往是最基本的折磨。面对漫长的牢狱生活,许多犯人已经在这里被折磨致死。更让人绝望的是,狱卒们经常无故虐待犯人。鞭笞、殴打都是家常便饭,狱卒泄私愤的做法。
这种残酷的牢狱生活让身体上的折磨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更难以忍受的是来自内心的痛苦——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恐惧和绝望。
知晓自己必死无疑的犯人,在牢房中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对死亡的恐慌和等待。死神的镰刀时刻悬在头顶,这种可怕的感觉几乎将他们的心智全部摧毁。许多犯人已经在牢房里被自己吓出了精神病。
即将行刑前,犯人还要经历最后一次的侮辱——当着民众的面游街示众。这是朝廷为了警示效果而特意设置的一道步骤。
押解犯人游街示众,其手段之残酷令人发指:重犯的脖颈上会套上沉重的木枷,手上也戴着枷锁;有的犯人双手被反绑在背后;有的则被反绑在竹竿上,让行人便于鞭笞。
游街示众时,百姓们见到这些罪大恶极之徒,往往会毫不留情地对他们拳打脚踢。民众们甚至会配备菜叶子、石块等“武器”,对犯人扔掷辱骂。这些罪犯们都已奄奄一息,却还要再此遭受人身侮辱。
经历了这一系列遭遇后,犯人们终于来到了刑场。他们此时此刻已经面目全非,再也看不出一点生人的模样。身上布满血痕和伤口,连站立行走都已艰难。
更重要的是,这些犯人的心智已然崩溃。漫长的等待折磨已经摧毁了他们的意志,跪在刑场上等待斩首的他们,像任人宰割的畜牲没有了还手之力。这正是古代统治者们设计这套制度的用意所在。
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普通百姓对权贵的畏惧已融入骨血。何况堕落成阶下囚的犯人?他们面对朝廷官吏,只有最深的臣服和恐惧
我国古代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伦理观念。这种忠君思想渗透入国人的骨髓之中,成为一种共识。
这种思想的灌输始于儿时。古人的教育便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训诲子女对君主的绝对忠诚。一代代人在这种价值观念的熏陶下长大,对权力自然心存无比畏惧和臣服。
这造就了古人面对权贵时下意识的恭顺和屈膝。他们对于朝廷的刑罚,也往往抱有一种命运式的顺从和接受。因为臣服权势是他们的本能,这已成为历史的惯性。
在犯人眼中,主持斩首大典的朝廷官员就是他们的“父母官”。这些来自朝廷的使者手握生杀大权,犯人对他们只能抱以最深的敬畏之心。
其实,这种敬畏也暗含了犯人的侥幸——侥幸官员可以开恩,饶过他们一命。所以,他们选择最谦卑的姿态,希望博取官员的怜悯。这已成为犯人们求生欲望的本能反应。
跪在官员面前,也是犯人对其尊严的一种确认。行刑现场需要庄严肃穆,这是维护“大人”形象的需要。犯人之所以跪下,也是在承认眼前官员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他们而言,这是发自内心的确认和顺应。
时过境迁,今人很难想象当年死囚犯面对朝廷权力时的恐惧和无奈。可那正是推动他们在行刑前自觉跪下的强大动力——一种历史的惯性,一种对生命绝望的顺从。我们今天生活在人权意识抬头的时代,或许永远也无法完全理解他们的选择。但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5568.html
古代犯人被砍头时,为何十分听话自觉跪下?有3大原因不得不跪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古代犯人被砍头时,为何十分听话自觉跪下?有3大原因不得不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