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  >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

  
三国时期,司马懿以其出众的谋略和深沉的隐忍而成为曹魏的权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曹操手下的小官一路攀升到朝中元老的地位,最终推翻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在他的丰富一生中,有许多令人称奇的故事和事迹,其中有一个与一件普通的棉衣相关,却引发了一段不平凡的传说。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图1)
司马懿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纷乱动荡的年代,整个天下正处于由秦末以降的长达四百年的分裂混战之中。秦末以来的政权更迭和战争不休,既是一次次残酷的浩劫,也是一次次沧海桑田般的重塑与嬗变。在这动荡多变的历史长河中,有人被淹没,也有人逆流突围。司马懿就是在这样一个千钧一发的历史节点上崛起的奇才。
汉朝统一中国后,局势一度安定下来。然而王莽篡汉以后,天下再次陷入内乱。群雄纷起,民不聊生。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图2)
建安年间,曹操依靠武力擒拿汉献帝,逐步控制北方。与此同时,刘备、孙权等人也在南方伺机称雄。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军阀混战、腥风血雨的历史环境,是司马懿走上仕途,获得锻炼的摇篮。正是这样的乱世,才孕育了司马懿这样既残酷又英勇,既狡诈又睿智的政治家。毋庸置疑,正是三国起义军首领们开创的局面,启发和熏陶了司马懿雄心壮志,使他发奋图强,立誓要在这乱世中弄潮起风,建立自己的事业。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图3)
司马懿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族——司马氏的后裔,这使他天生具备成为权谋家的潜质。司马氏世家源远流长,最初起源于西周初年的太师司马错。自司马错辅助周成王击退灭商的武庚,司马氏便以世代相袭太师的身份辅助周王室。
秦汉年间,司马氏也涌现出不少杰出人才,世代为朝廷效力。到了东汉,司马懿的两位直系祖先更是将家族发展到顶峰——其曾祖父司马朗官至冀州刺史,祖父司马防则官至河南尹、凉州刺史。而司马懿的父亲司马敬,也是当过次郡守的能吏。
司马懿生而聪慧,自幼便表现出过人的心思机敏。他博览群书,尤其对兵法谋略情有独钟。除读书习文外,他还经常观察时政形势,对权谋家的作为很是向往。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图4)
他常常羡慕先人辅助周王室和汉朝的业绩,暗自立誓有朝一日要继承祖业,在乱世中建奇功立异业。这为他后来在曹魏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建安六年(201年),当时权倾天下的军阀曹操听说了这位少年奇才,屡次征召他入仕。但司马懿都以病推辞。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终于失去耐性,硬是将还在家养病的司马懿强行招入麾下,命他担任尚书郎一职。
起初,司马懿对曹操并无太多好感。但他很快意识到,要在这个群雄逐鹿的乱世中崭露头角,就必须依附一个强大的后台。于是,他放下成见,积极为曹操效力,在麾下努力历练政治和军事。很快,他凭借机智聪慧和出众才干在曹营中小有作为,逐步获得重用。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图5)
司马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他既深沉稳重,又极具野心;他既残酷无情,又情感细腻;他既博学多才,又城府极深。或许正是这种矛盾的个性,造就了他在乱世中成就不凡的伟业。
渊博学识:博览群书的奇才
司马懿从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他涉猎广泛,几乎读尽了当时能得到的典籍。《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懿博学,极知古今人物故实。
”《晋书》也说他“博涉典籍,洽闻当世文事”。可以说,司马懿是典型的“读书万卷”型人才,有着超常的知识积淀。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图6)
冷静睿智:深沉稳重的气度
司马懿最为人称道的是稳重冷静的气质。他不轻易外露情绪,也很少与人争论。他善于倾听和领会他人言行中的深意,对局势的走向常能做出准确判断。
《晋书》云:“性沉静,善深计”,正是对此的描述。正因为这种气质,让他在朝堂上渐渐成长为一名心思缜密、城府极深的谋士。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图7)
残忍果决:雷厉风行的手段
然而,这种表面稳重的背后,司马懿又暗藏着极其残忍果决的一面。为达目的,他往往可以不择手段。正如后文中棉衣一事,他宁愿冻死士兵也在所不惜。
在他建立晋朝的过程中,也清洗了大批曹魏遗老。《晋书》评价他“志大才高,折冲老成,峭果敢”。正是这般残酷手段,让他在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图8)
复杂情感:仁慈与无情的矛盾
司马懿性格中还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矛盾,那就是仁慈与无情的结合。他一个人可以同时体现出残酷和仁慈两面的特质。
比如他在政治斗争中极其冷酷,可以说是断子绝孙;但平时对手下官吏和士兵的照拂却很有父性温情。《世说新语》中记载,他“待下极懑恭厚”。魏明帝曹叡在世时也很器重他这一点。这种复杂的性格,让他的为人更加扑朔迷离,难以琢磨。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图9)
野心抱负:心中隐藏的大志
表面上,司马懿给人的印象是温和谦逊的。但实际上,他内心始终怀揣着一个宏伟的理想——重建家族荣光,在乱世中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也成为他后来执政的动力所在。
有记载称,司马懿“少穷愎力学,欲以显扬其家”。他从小就立志要超越先人,将司马氏发扬光大。为此,他可以忍辱负重,可以舍生忘死。正是这种野心和抱负,激励他在乱世中挥剑前行,最终撥乱反正,成就帝业。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图10)
正元二年(237年)冬天,明帝曹叡派司马懿率军征伐在辽东地区叛变的公孙渊。时值寒冬腊月,将士们冻得瑟瑟发抖。明帝体恤民情,特意赏赐棉衣一仓,令司马懿分发官兵御寒。
没想到,接到圣旨的司马懿不但未发一件棉衣,反而将其尽数锁入仓库。当有人质疑时,他理直气壮地说出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意思是这批棉衣是皇上恩赏,他无权私自分发。
这番言论一出,立时在军中造成不小骚动。士兵们都在私下埋怨司马懿这残酷之举,心中对他极为不满。这时的司马懿还只是个谋士,没有后来那么高的地位。这种激怒民心的做法似乎不合逻辑,看起来只会给他招来关系他,破坏前程。那么,身在其境的司马懿究竟在想些什么?他的用心又在哪里呢?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图11)
司马懿之所以不发棉衣给士卒,实则是出于几个考虑:首先,这可增加他在明帝心目中的威信。他此举表现自己毫无私心,严守君命,不敢僭越分毫。这让明帝大喜过望,对他的信任又深了一层。司马懿也因此获得更大的决策权,奠定在朝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其次,这也可以锻炼士兵的意志与体魄。将士们虽然面临严寒,却在这样的条件下得到了历练。这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司马懿的向心力,也能使他们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发挥更大战力。司马懿用这种残酷手段牺牲了部分利益,换取的却是整体实力的提升。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图12)
最后,司马懿这样做还是为了防止权力被瓜分。他深知皇帝有时会故意设下圈套,测试大臣的忠诚。如果真的私分棉衣,势必招来猜忌。为保全实力,宁可暂时忍气吞声也在所不惜。等权力基础稳固,他日定会酬谢将士。
所以,司马懿的决定并非毫无缘由。站在他的视角,这既稳定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又为未来谋划打下基础。正是这样残酷而深远的考量,成就了他日后推翻曹魏、建立西晋的伟业。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图13)
公元239年,公孙渊被击溃,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明帝极其信任他,凡军国大事均委由他处理。在丞相曹爽死后,他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年间,他继续辅政,并掌控军权,号令三军。
甘露元年(256年),魏帝曹芳意欲夺回司马懿手中的兵权。司马懿立即出兵废黜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奂(魏帝曹芳从弟)为帝,是为魏元帝。仅仅一年后,他又废黜曹奂。随后,迎接司马昭登基,是为晋王朝的开国皇帝晋武帝。从此,西晋正式建立。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图14)
建立晋朝,是司马懿整个政治生涯的高峰。从他初投曹营开始,智勇双全的他就在奋力争取实力。终于在这风云突变的关头站了出来,推翻了曹魏帝国,执掌大权,开创了自己的王朝。可以说,晋王朝的诞生就是司马懿一生政治理想的结晶。 自此以后,他在朝中地位无人能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掌权者。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5356.html

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皇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发现真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