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  >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

  

赵高瞒天过海,把秦始皇的尸体运回咸阳,手段用得十分高明,但绝不是仅仅靠一车鲍鱼就能解决问题的。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1)


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走到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大平台乡大平台村南)的时候病倒了,他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便开始着手为身后事做打算,而摆在他面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当然是确定储君人选了。

在此之前,秦始皇的内心还是比较纠结的,因为扶苏作为嫡长子,性格刚毅勇武,礼贤下士,还威望甚高,深受朝臣尊崇,是储君的不二人选,但他在很多事情上与秦始皇意见相左,秦始皇因此将其发往上郡蒙恬军队担任监军。

但是,秦始皇就快要去世了,他已经没有时间再纠结了,所以决定立扶苏为储君,于是他将赵高找来,要赵高写一封诏书给扶苏,让扶苏到咸阳支持丧事,言外之意就是他将传位给扶苏。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赵高写好诏书并加盖玉玺之后,秦始皇就让他赶快将诏书发出去,但赵高却跟秦始皇玩起了小心思,竟然私自将诏书给藏了起来。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2)


赵高为什么要瞒着秦始皇私藏诏书呢?

原来,赵高是个奸邪小人,一向与为人正直的扶苏关系不睦,他担心如果扶苏继位,不但他中车府令的职务不保,甚至会被扶苏杀死,所以他想组织扶苏继位,转而支持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

之所以是胡亥,是因为他年纪相对较小,昏庸无知,很容易控制,而且他与赵高的关系很好,有师生情谊(赵高长期教授胡亥法律),赵高的话他更容易听进去。

当然了,赵高这个做法其实是在赌博,因为那时候秦始皇还没死,如果被秦始皇知道他胆敢私藏诏书,那也是死路一条。

但赵高的运气很好,因为没过多久秦始皇就去世了,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除了赵高之外就只有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以及两五六个内侍。

李斯作为丞相,自然成为了秦始皇去世后主持大局之人,他以为秦始皇没有立下确定继承人的遗诏,为了避免诸公子产生夺嫡之争,再加上他很担心天下人得知秦始皇去世会群起造反,便决定对外隐瞒消息。

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注意,此时赵高还没对任何人提起遗诏之事,他也并没有想清楚怎么办,而李斯决定对外封锁消息,恰恰给了他充分思考的时间。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3)


由于秦始皇去世的时候是七月,天气异常炎热,所以李斯便下令将秦始皇的尸体放置在一辆辒辌车中。

所谓辒辌车,是一种可以坐也可以卧的车,上面有很多窗户,通透性比较好,闭之则温,开之则凉。

因此,将秦始皇的尸体放在辒辌车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其腐败速度。

这样当然还不够,因为秦始皇是个大活人,得吃饭喝水,还得处理国事,李斯当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便让人每天继续给秦始皇送吃送喝,百官的奏章也都照常送到车里,跟往常没有两样,其目的当然是迷惑众人,让大家觉得秦始皇还活着。

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

在安排好一切之后,李斯便带着大部队继续前进,而赵高一路上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实现他的计划,最终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4)


一天傍晚,大部队停下来休息,赵高独自找到胡亥,将他私藏诏书的事情告诉胡亥,并说他准备跟李斯一起支持他成为皇帝。

胡亥其实早就觊觎皇位,只是碍于自己年纪小又没有人支持,所以不敢表露心迹,但当他听完赵高的话之后,立马来了兴趣,当即答应下来。

搞定胡亥之后,赵高又去找李斯,与胡亥不一样的是,李斯作为开国元勋,位高权重,而且忠心耿耿,想要搞定他,赵高知道得耍点手段。

赵高见到李斯后,开门见山就说,皇帝召扶苏入咸阳的诏书被我扣留了,我还掌管着皇帝的印玺,立谁为皇帝你看着办吧!

李斯听完大惊道,这是大逆不道啊,我深受先帝厚待,怎么能辜负他呢?李斯的言外之意就是不同意赵高的做法,毕竟没有秦始皇就没有他的今天,他如果有点良心,就不能干对不起秦始皇的事情。

赵高见李斯强烈反对,便又对他说,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五个方面,你觉得你比蒙恬强吗?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5)


李斯说,当然是蒙恬强,而且他家世代为秦臣,根基非常深,而我虽然以客卿的身份成为丞相,但跟他还是没法比的。

赵高接着说,如果扶苏当了皇帝,丞相之位肯定是蒙恬的,他能容得下你吗,你觉得你还能得以善终吗?我们不如一起拥立胡亥为帝,这样你就有拥立之功了,可以继续担任丞相了,从而保住荣华富贵,你好好想一下吧!

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

不得不说,赵高确实是个聪明人,一招就点中了李斯的要害,因为他知道李斯是个贪恋权位之人,所以才针锋相对,逼着李斯不得不跟他上一条船。

而李斯也确实被赵高的话给震撼了,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便答应跟赵高一起谋划让胡亥继位。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6)


赵高和李斯找到胡亥,三人商议之后,决定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写一封诏书,立胡亥为太子;第二件事是另写一封诏书,痛斥扶苏和蒙恬不忠不孝,勒令他们自杀。

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诏书送到上郡之后,扶苏感到极度伤心和绝望,就准备拔剑自刎。

恰在这时,蒙恬闻讯赶来,他连忙阻止扶苏,并对他说,皇帝现在巡游在外,又没有立太子,而诸公子对皇位虎视眈眈,怎知道不是他们的阴谋呢?况且皇上让你到我军中来担任监军,这就是信任你的表现,现在突然派个使者来让你我自杀,怎知无诈?还是先把事情弄清楚了,再去死也不迟。

听蒙恬这么说,扶苏就开始犹豫了,而站在一旁的使者是赵高的亲信,他早就受了赵高的嘱咐,所以连忙催促扶苏自尽。

扶苏见使者如此急迫,也不敢再坚持了,于是对蒙恬说,派我当监军其实是流放我,现在胡亥又被立为太子,而我与你则手握三十万大军,皇帝当然担心我们造反了,我们多活一天,皇帝就不会安心啊!况且,父亲要儿子死,儿子哪有拒绝的道理呢?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7)


说完,扶苏就拔剑自刎而死,但蒙恬还是觉得其中有诈,不愿意不明不白去死,使者就派人将他给抓了起来,送到阳周去关押,并将兵权交给副将王离,还让随行的李斯亲信留在军中监军。

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至此,阻止胡亥登基称帝最大的障碍就扫清了,赵高得知这件事之后,便催促胡亥赶紧前往咸阳继位,但在到达咸阳之前,秦始皇的死讯还是不能对外公布,不然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这个时候,距离秦始皇去世已经过去好多天了,当大部队抵达九原的时候,秦始皇的辒辌车开始传出阵阵臭味,随行的内侍和护卫人员都觉得非常奇怪。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8)


赵高及时察觉了这件事,为了掩人耳目,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人将大量鲍鱼装在一个车子上,跟着秦始皇的车后面一起走,其目的是用鲍鱼的臭味,掩盖住秦始皇尸体的腐臭味。

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就这样,车队最终抵达咸阳,赵高这才发丧,继而拥立胡亥登基,并在当年九月将秦始皇给下葬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提出一个疑问,秦始皇之死被隐瞒得这么好,自始至终没有被外人发现,真的只是靠一车鲍鱼吗?

据记载,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原本是不打算带上任何公子的,但胡亥临时请求秦始皇带上他一起,秦始皇拗不过,就答应他了。

也就是说,当时在秦始皇身边的公子只有胡亥一人,而丞相之中也只有左丞相李斯跟着一起去了,右丞相冯去疾则留守咸阳。

秦始皇去世之后,赵高和李斯在短时间内封锁消息还是做得到的,毕竟他们是秦始皇最亲近之人,且位高权重,完全可以代替秦始皇发号施令。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9)


但时间长了可能就有问题了,试想一下,秦始皇是个喜欢游玩之人,怎么可能一直待在车上不下去呢,这岂不让人生疑吗?

再者说了,那时候天气热,秦始皇尸体的腐臭都传出来了,尽管赵高用鲍鱼来掩盖,但随行人员之中,必定有不少人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

其实,这也不是啥大问题,因为随行人员就是知道秦始皇死掉了,也不敢说什么,而且赵高和李斯已经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了,没有人敢因为心中有所怀疑而胡说八道的,要不然就只有死路一条。

但还是有个问题,秦始皇毕竟是皇帝,拉着一车鲍鱼跟在车后面闻臭味,这种事是不是很奇怪呢?

当然奇怪了,赵高之所以敢这么干,而且没有人怀疑,跟秦始皇本人的性格关系莫大。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在位期间,对国人的控制非常严格,还实施了残酷的刑罚,所以国人都很害怕他,没有人敢质疑他。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10)


赵高或许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才敢拉着一车鲍鱼在秦始皇的车后面,纵然百姓和官员们对此有所怀疑,他们也是不敢提出质疑的,就是提出了别人也不一定敢相信。

当然了,这样做还不是很保险,为了尽最大可能掩饰秦始皇之死,赵高和李斯还进行了一些其他安排,这一点从史书上零星的记载上可以 一窥究竟。

据记载,赵高是从九原走秦直道返回咸阳的,而九原正好是秦直道的终点,咸阳则是秦直道的起点。

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

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秦始皇虽然是在沙丘去世的,但赵高和李斯却带着大部队一路奔向九原,这不是多绕了一大段路程吗,他们为何要这么做呢?

原来,秦始皇本打算去上郡视察并看望扶苏,但走到沙丘就去世了,而赵高和李斯之所以没有掉头往西直接回咸阳,而是继续往北边上郡的方向去,是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贸然改变行程,会让人有所怀疑。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11)


李斯和赵高不但带着大部队来到了上郡,而且继续往北来到了九原,这样在行程上就不会有人怀疑了,而且九原还是秦直道的终点,可以走秦直道快速返回咸阳。

为何一定要走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为了能够快速向边境输送军队和物资而修建的一条官道,道路宽大而且特别平坦,不允许百姓占用道路,只能够由官方使用。

因此,走秦直道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不但前进速度特别快,而且沿途百姓特别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掩饰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不仅如此,走秦直道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那就是即使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泄露了,赵高和李斯能够快速调动军队来护卫,也可以让他们安全抵达咸阳。

所以说,为了能够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掩饰住,赵高和李斯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但在行程上设计好了,而且还采取了很多保密措施,不说是滴水不漏,至少是一般人很难察觉的。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12)


最后,我再捋一下赵高和李斯是如何瞒天过海,将秦始皇的尸体运回咸阳的:

秦始皇在沙丘去世后,尸体还没有开始腐败,李斯严令封锁消息,还将秦始皇的尸体装在辒辌车内,而且像往常一样伺候秦始皇,吃喝照样送,百官的奏章也往里车里递,并按照原来的行驶路线继续往上郡的方向去。

半路上,赵高先后将胡亥和李斯拉下水,然后三人合伙伪造了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让扶苏和蒙恬自杀,在做完这一切之后,便先是来到上郡,然后直奔九原而去。

抵达九原的时候,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开始腐败并散发臭味了,赵高便让人拉来一车鲍鱼掩盖臭味,然后从秦直道片刻不停地赶回咸阳,继而拥立胡亥继位。

这件事的关键之处在于三点:

一、在秦始皇去世后立马封锁消息,由于李斯是丞相,赵高则是宦官首领,所以这件事很容易办到;

二、不能改变原本的行程,但可以将折返地改为九原,目的是走秦直道快速返回咸阳;

三、用鲍鱼掩盖秦始皇的尸臭,迷惑沿途可能出现的官员和百姓。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13)


最终,赵高和李斯成功了,除了随行人员之外,没有任何人知道秦始皇已经去世,或者说没有任何人敢怀疑秦始皇已经去世了。

只不过秦始皇就比较惨了,他在七月去世,到九月才抵达咸阳并下葬,尸体早就腐败得不成样子了。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在第东巡的路上驾崩,而他驾崩的地点也被后人称为“锁龙之地”,正是赵武灵王被困死的旧址,沙丘平台。

对于天下来讲,文化、经济、领土还在统一进行时的阶段,始皇帝的驾崩造成的影响非常之大。当时仅是刚刚稳定的天下局势,将会因为秦始皇的逝去而发生变数,为了抵挡这种变数,秦始皇临终前下旨立尚在上郡的扶苏主持葬礼,这就意味着,秦始皇立的新君是扶苏,而不是自己所宠爱,带在路上的胡亥。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14)


可惜的是,沙丘宫一行人中,并不是全部都愿意忠诚于秦始皇的遗命。面对秦始皇的驾崩,很多人看到了自己新的机会,例如赵高,一个中车府令最后成为丞相,就是借用了这次机会,而赵高在沙丘宫主导了影响整个大秦命运的政变,违背秦始皇遗志,史称“沙丘政变”。

秦朝转折点:始皇帝驾崩而秘不发丧

随着秦朝统一,周代以后的纷乱被终结,一个伟大的帝国代替了以往零碎的政权割据。这样的天下必然是有着巨大凝聚力的,而对于皇家而言,这样的天下对于每一个皇帝的后裔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宫,这件事在当时以李斯为首的核心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就是意味着皇家或许会发生大乱。秦始皇的“遗诏”并不重要,沙丘平台山长水远,仅是先帝遗诏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和震慑力,先帝遗诏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防止皇子们的暴动。

嬴政有二十多个儿子,当时拥有实力最强的理应是被“处罚”的公子扶苏,有着蒙恬数十万军队的拥护,刚刚好,扶苏又是秦始皇的遗命新君,只要把秦始皇的遗命悄悄地告诉扶苏,天下就会安定,可在这个节骨眼,就是有人要搞事情。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15)


有着自己心思的赵高掌握了秦始皇的遗命,找到了李斯,跟李斯说的是另一套说辞。

李斯想要的是权力,他心中知道扶苏是个最合适的皇帝,但是扶苏最信任的可能是蒙恬,当扶苏登基,李斯或许就要失去权力。因为关乎自身利益,李斯不得不冷静考虑,一边是触手可及,十分好控制的胡亥,另一边是不稳定的扶苏,在多番挣扎后,李斯决定联合赵高,立胡亥登基。

但在立胡亥登基之前,还是要把隐患去除。

赵高李斯二人伪造诏书,把秦始皇的遗诏变成了“赐尽”,大概意思就是指责公子扶苏的不称职,要求扶苏和蒙恬自尽,兵权交给王离。面对这个要求,扶苏哭过之后便应许自尽,但蒙恬却是抗命,但不管蒙恬如何,假诏书已经达到了主要目的,扶苏已死,胡亥的皇位便是稳定了。

立胡亥为帝,不可能在沙丘宫进行,而是要返回都城才可以做到,但是一旦暴露出了秦始皇已经驾崩之事,乱子还是接踵而来,那么赵高和李斯又面临了新的问题,如何处理秦始皇的遗体。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16)


赵高瞒天过海之法:鲍鱼掩饰气味

秦始皇驾崩并不是在冬月,炎热的天气让他的遗体难以保存。

从河北沙丘平台返回都城,一路非常漫长,途中秦始皇的遗体必然会发出臭味,沿途的官员肯定也有诸位皇子的眼线,因为秦始皇的儿子实在不少,从沙丘平台安全回宫的难度非常之大,为了掩饰秦始皇驾崩的事实,赵高绞尽脑汁,最后想出了“掩饰气味”的方法,但这一招,真的让他瞒天过海。

当秦始皇队列到达了九原的时候,秦始皇的遗体果然发生了异变,传出了臭味。

赵高找来了“鲍鱼”,以酷热天气在暴晒后发臭的鲍鱼气味,来掩盖秦始皇的遗体气味,而这些鲍鱼,就挂在了秦始皇的车辇之外,虽然造型十分奇特古怪,可是架不住有效。赵高此举的的确确把一路上的人都骗了过去,一直回到了都城,都没有被揭穿。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17)


其实赵高瞒天过海一事,最重要的并不是赵高使用的“鲍鱼”多么高明,而是一行人的高度配合,例如左相李斯,当时的人们必然也想不到左相李斯也会撒下这个谎。车队西返,大家眼中的皇帝车辇除了挂着鲍鱼有点奇怪,没有太多别的质疑,因为秦始皇这次东巡的确到了海边,带点“特产”回来在逻辑上说得过去。

除掉了扶苏,稳定了皇子,到了都城后,赵高和李斯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赵高和李斯立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他们一致认为胡亥为人实在、好控制,对于他们而言,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皇帝人选,因为这样他们就有着更大的发挥空间,事实也是如此,赵高很快就迎来他人生中的政治春天,赵高成为郎中令,把控朝政,过了一把当权者的瘾。

立了胡亥登基后,秦始皇之后事才开始大办,秦始皇早在驾崩之前,就参与设计了自己的陵寝,位于骊山的陵寝,将是这个始皇帝的地下世界,在下葬时,陵寝的主室内布满了水银,里面的长明灯则是“人鱼灯”,极有可能是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所射杀的“大鱼”身上的油膏,当秦始皇入土为安,秦朝也开始了最后的时光。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18)


当赵高进入了新的秦朝政治中心,他开始除掉了李斯,在除掉了李斯后,赵高开始对秦二世下手。但不管是秦二世还是赵高,他们都加剧了皇朝的消亡速度,秦末的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是在赵高所篡改的“遗诏”后的蝴蝶效应。

大秦之殇:三世而亡

秦始皇五次出巡的缘由在历史中众说纷纭。

但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出巡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局势。在秦始皇驾崩的几年之前,天下发生了许多怪事,例如荧惑守心,陨石坠落,这些现象对于皇朝而言都是大灾之象,而最为神秘的一次则是有人预言祖龙将死,果不其然,敏感的秦始皇最终在路途中死去。

秦始皇所驾崩的地方也十分巧,既是商纣王醉生梦死,沉沦自我的地方,也是一代雄主赵雍的惨死之所,而在两个重量级“邪门”事件之后,始皇帝在修缮过的沙丘宫驾崩,这让沙丘宫成为了后世帝皇们的禁忌之地。

客观地讲,秦始皇的第五次出巡,实则对自己的身体有所预感。他将扶苏安排在上郡,将蒙恬放置在扶苏的身边,看似惩罚,但实际是给了扶苏足够的力量,让公子扶苏在自己驾崩后得以顺利登基,可惜秦始皇走得太急,身边也没有完全可以信任的心腹,最终让赵高和李斯得逞。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图19)


秦朝的命运线在秦始皇驾崩后走歪了。

赵高把控朝政,逼害秦二世,当他再立秦三世的时候,秦朝就已经被他折腾坏了。而秦三世也较为争气,将赵高除去,可同样可惜的是,秦朝已经注定成为历史,被天下大军所毁灭,强大的秦最终也不得不三世而亡。

总而言之,秦朝的末路既像是注定,但又有着深深的遗憾。若是赵高掩饰秦始皇驾崩失败,那么天下也将会是另一番结局,一旦被众人得知秦始皇驾崩,蒙恬就可以名正言顺起兵,不论天下最终归于谁手,但赵高绝对是难以逃过一劫。

真让人想不到,偌大个天下,被一石鲍鱼给“骗”没了。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2980.html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