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仪为何被移出教材,专家:房梁上吊块肉都比它准!
- 故事
- 2023-06-26 09:44:47
往最深处想,沿着故事发展说,麻烦各位看官点击“关注”,更方便地和作者沟通、和读者分享,一起体味人间百态。
文、编辑✎往史里说
在2017年投入使用的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材书上,你会发现找不到关于地动仪的任何内容。
这个最具代表古代科技代表象征的重要发明从历史教材书上彻底删除,而一切,只因为这个人说了一句话。
你在历史书上看见的地动仪其实是假的
说到初中的历史书,你最先想到的内容是什么?
很多人的答案一定是地动仪。
地动仪,在2010年的人教版历史书上第一次出现,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来自几千多年前的伟大发明。
可是你知道吗,你被骗了。
出现在历史书上的地动仪其实并不是真的,是1951年历史博物学者王振铎团队根据文献所复原出来的。
历史上,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失传,时至今日,也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让我们窥见张恒地动仪的真实模样和具体的原理制造。
历史上从来没有出土过地动仪五件,考据中也没有关于地动仪的记载出现过,就连张衡本人的画像,也是后人根据自己的想象所绘制出来的。
现在出现在各种资料书以及博物馆科技馆中的地动仪,其实都是来源于王振铎学者在1951年所复刻出来的一个模型。
王振铎学者对古代科技有着深厚的研究,也参与过多次古代科技发明的复原研究项目。
他一生中发表了包括《科技考古论丛》在内的20余篇论文,对张衡的候风地动仪也有深厚的研究和了解,发表过多篇关于张衡候风地动仪的论文研究。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对历史文化财产相当重视,也迫切需要一批能够展示中国文明古国底蕴的文化资料。
在这样的条件催化下,王振铎带领多方学者开始了对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之路。
当初,各个领域的精英和专家汇聚在一起,研究讨论候风地动的具体核心原理。
彼时没有真实的历史资料参考,也没有多余的资料做佐证,关于候风地动仪的研究资料少之又少,学者们一边感到头痛,一边对候风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各有各的看法。
经过激烈的研究讨论,以王振铎提出的“直立杆理论”原理得到了最多的认同。
你可以这样理解:地动仪中间有一根固定的铜柱,铜柱上粗下细。
地震发生产生时也产生了地动,这时铜柱失会去平衡倒入地动仪八个方位的机械装置,在各种杠杆设计的作用下使得对应地震方位的龙头向上抬起,口中的铜珠掉落,就实现了监测地震方位的作用。
王振铎的这一研究论调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所呈现的地动仪就是根据王振铎的这一原理所复刻的。
然而,尽管这已经是当时认可度最高的地动仪复原作品,也无法准确及时地检测地震,准确地说,这个复原品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地震检测工作。
并且,我们所熟知的地动仪最具特色的八龙吐珠造型,也不一定是历史上候风地动仪的真实模样。
他们根据《后汉书》关于地动仪寥寥几百字的记载,再加上后代学者的理论和知识文化,才呈现出今天我们所理解中的地动仪。
说现在存在的地动仪是假的,其实也不一定对。
原本地动仪就没有真实可靠的资料可参考,是王振铎为核心的广大学者们不断地摸索并且综合现代的地震探测技术。
回溯历史,让我们窥见了几千年前的伟大发明的一丝模样。
地动仪从权威到被嘲笑“不如挂肉”
张衡的地动仪是目前历史上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勘测地震现象的仪器。
张衡所生活的那东汉,是地震频发的年代,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重大的地震灾害,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于是张衡产生了想要制作一款地震勘测仪器的想法。
在数学和科学领域有深厚研究的张衡利用所学的知识,在不断地努力钻研下候风地动仪终于完成,然而当时没有人觉得这一款所谓的地震检测仪可以发挥作用。
后来有一天,张衡的地动仪内部出现了一些声响,随即一个方位的龙头抬起,吐出了口中的一颗铜珠,掉落进下方的铜蛙口中,发出清脆的声响。
众人等待片刻,四周非常安静,没有所谓的地震发生,大家以为张衡的地动仪研究失败了,谁知道几天之后,龙珠掉下的方位真的出现了地震。
从那时起,张衡的地动仪名声一炮而响,张衡地动仪的故事也从几千年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可是,慢慢地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对地动仪真实效用的质疑。
比如,根据史诗记载,地动仪的制作材料为青铜,然而在当时的西汉青铜是非常稀缺的材料,并且青铜材料可以胜任地动仪的制作精密度要求吗?
从几千年流传到现在的张衡地动仪故事是真的吗?
会不会有杜撰夸大的可能呢?
仅凭一颗铜珠就能判断地震的方位,过于简单的装置也有出现误差、卡顿的可能。
一时之间,关于地动仪的各种猜测纷纷袭来。
陈列在各大科技博物馆的地动仪模型,因为不能真实地工作,也开始遭到了中国以及包括美国、意大利等国在内的各大研究学者的质疑。
甚至有学者对地动仪提出了最具嘲讽意味的评价——“在房梁上挂块肉都比地动仪预测来得准确。”
地动仪争议的话题也开始在互联网上发酵。
2010年一篇关于地动仪争议的文章被大量转载,文中写道:“原来书上看到的地动仪,其实是50年代被复刻出来的,我才知道!”
随后许多网友纷纷跟帖转发,许多人加入了地动仪的讨论行列,将王振铎等人复原的地动仪送上了讨论的话题顶峰。
而当初以王振铎为首的学派所提出的“直立杆理论”也出现了诸多不同的理论,开始产生了以两大论调为主理论派别。
一派是王振铎的“直立杆理论”,一派则是以冯锐为首的“悬垂摆”理论。
“悬垂摆”理论的观点与的“直立杆理论”相反,他们认为地动仪中间的铜柱是上方固定下方悬空,地震使其倾斜从而带动龙头杠杆吐出龙珠,以此完成地震检测。
“悬垂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
正是这个冯锐,在之后凭借一句话就让地动仪从此在历史教材书上消失。
一句话让地动仪从历史书上消失
冯锐,是中国科学院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发表了超过230篇重要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项。
冯锐关注地动仪争议问题已久,他认为,地动仪的争议问题必将在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存在,且短时间内不会有明确的答案。
而关于地动仪的介绍和知识却早已在学生的历史教材书上呈现,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和误会。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亵渎我国历史文化的表现。
历史教材书应该秉承真实和准确的制作要求,不可以有任何模糊的界限。
如果地动仪存在各种争论,关于地动仪的研究还存在未解清楚的谜题,就不能让现在的书本内容误导学生和大众。地动仪内容,必须从教材书上删掉!
因为他的这一句话,教育局采纳了冯锐让地动仪退出课本的提议,历史书教材要坚持严肃与准确的高标准。
2017年开始投入的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材书上,地动仪从此退出了舞台。
历史教材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这说明历史教材的内容不可以有半点的糊弄。
文化教育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只有真正尊重历史的人,只有真正爱国的人,才会实事求是,不会把一些牵强的历史当作爱国主义教育的垫脚石。
冯锐出于对历史教材的尊重,提出了删掉地动仪部分的想法,是非常正确的。
这是捍卫了历史教材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为学生们学习真正客观正确的历史坚守着,遵守了历史教材不能为夸大、模糊做出退让的底线。
真正可以工作的地动仪被成功复原
2002年提出了对王振铎地动仪工作理论的反对之后,冯锐决心自己带领团队完成地动仪的复原项目。
2004年,以冯锐为核心的张衡地动仪复原项目工作组正式成立。
他们联合了清华美院,国家博物馆等多个单位的专业学者合作,通过不断翻找查阅资料和日夜的研究改造。
以他们认同的“悬垂摆”理论为基础,成功复刻了可以工作的张衡候风地动仪。
——完——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1778.html
地动仪为何被移出教材,专家:房梁上吊块肉都比它准!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地动仪为何被移出教材,专家:房梁上吊块肉都比它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