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冲击之下英格兰人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 故事
- 2023-04-21 09:52:57
1570年代初,英格兰国内叛乱的烽烟尚未远去,天主教势力的阴谋企图亦未终结。在这一背景下,欧洲大陆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暴力冲突,无疑成为新教英国关注的重点。
在法国宗教战争持续期间,有关新闻大量传入英国,英国人同时也对战争进展和重大事件保持着高度关注。
«——【·跨越英吉利海峡新闻·】——»
发生于1572年的大屠杀,不仅改变了法国国内战争进程和宗教态势,也在海峡对岸的英格兰激起了相应的情感反应,相应影响了英国人对待国内宗教与政治的态度。
不列颠群岛孤悬海外,隔英吉利海峡与大陆相望。虽与欧陆诸国相对独立,但英法两国在空间上彼此近邻,且直至都铎中期,英格兰在欧洲大陆均有毗邻法国的小块领地。
英法之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长期保持密切的经济和贸易往来,联系较为密切。
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人对法国的兴趣要远大于尼德兰等其他欧陆国家,并且对阅读法国时事具有浓厚的兴趣。
16世纪下半叶的英格兰并没有周期出版的新闻报刊,也没有固定的采写和报道机制,但很多英格兰人依然可以获取各种类型的新闻出版物,相对及时地获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伊丽莎白时期,时事通讯几乎占到了出版物总数的四分之一,而包括政治和宗教论文、通信和小册子等在内、讨论法国情势的作品,也占据了总量的约四分之一。
自1550年代以来,歌谣、新闻纸、印刷的布道词和新闻小册子,成为一种经济和政治商品。
据估计,一本小册子的价格约在2到9便士之间,单页(single-folio)的歌谣和宽幅印刷的新闻纸则只要花半个便士,在当时普通人完全可以负担,因此能够同时吸引精英读者和大众读者。
据娜塔莉·米尔斯统计,1598年以前,至少出版了80个篇幅较短的宣传册页,以及151个稍长的小册子(tracts);在1558年至1586年间,还有140个作品标题出现在文具商的登记簿(Stationers Registers)中,但内容已经散佚。
在有关外国事务的信息来源中,新闻印刷品仅占据一个部分,口头传播和手抄本仍然占据主流。
由于近代早期欧洲的识字率普遍不高,新闻歌谣(news ballad)也成为了这一时期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
虽然书籍在乡绅、贵族和宫廷圈子中流传,但没有读写能力的人群还是会大量阅读小册子,传唱这些歌谣。
据休·邓索恩估计,自1557年至17世纪末,英格兰产生了大约三千首街头歌谣;其中有一部分的主题是关于国际战争与政治,内容与16世纪下半叶的新闻出版物有明显的关联。
这些歌谣往往配以常见的旋律,朗朗上口、易于演唱,歌词的押韵及韵律都有助于记忆,能够迅速传播给没有读写能力、或是接触不到新闻出版物的人。
新闻歌曲还可以由不同的作曲家专门创作,配以带有特殊意义的旋律,也可以制成印刷品,被买卖和保存。
英国的新闻歌谣往往用大开幅的纸张印刷,除本首歌曲以外,还配有一幅所涉新闻事件的插图,常常被贴在家里或者酒馆的墙上。
这些内容的受众十分广泛,但新闻纸和歌谣往往产生也快、消亡也快,留存下来并不多;伊丽莎白时期一共印刷了约三千份新闻纸,留存至今的只有250份。
1572年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在法国爆发后,记载这一突发事件的印刷品就开始在英格兰流传,引起了英格兰民众的关注。
当时一些身在法国的不列颠人,亲身经历了圣巴托罗缪日的屠杀事件,并将其经历记述下来,在本土传播开去。
其中一部作品出自苏格兰诗人和歌谣作家罗伯特·森皮尔之手,他当时正在巴黎,亲历了大屠杀事件,并随即逃亡回国。
森皮尔将这次事件称作“残忍的谋杀”,并将其与苏莱曼、帖木儿、法老(Pharaoh)、尼禄(Nero)、土耳其人(Turks)和其他异教徒等相比较,认为就连他们都做不出这样的恶行。
这首歌谣印刷于苏格兰圣安德鲁斯(St.Andrews),但流传十分广泛,甚至进入了位于伦敦的英格兰宫廷。
此类创作和传播,使得英格兰各地的民众都能够掌握海峡对岸突发事件的大体情况。
除本国亲历者的记述之外,法国出版物的引入,也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伊丽莎白时期的新闻出版物中,至少有四分之三都产生于法国或尼德兰等低地国家;而在关注法国事务的出版物中,大约有85%都是从法语文本直接翻译过来的。
自法国宗教战争爆发以来,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人就对海峡对岸的情况给予了持续的关注。
对瓦西大屠杀的介绍、和平敕令的文本及有关评论作品,或被译成英文,或以法语、拉丁语出版,被引入英格兰。
英格兰作家杰弗里·芬顿即在这一时期翻译了很多有关法国时政的著作,其中就包括让·德·塞尔著名的《论法国内战及其近期问题》,并题献给亨利·西德尼(Sir Henry Sidney),于1570年翻译出版。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发生之后,也有大量的法文作品被引入英国,如法国新教作家尼古拉斯·巴诺著名的《法国路德宗信徒与和胡格诺之间关于对待多种道路的对话》,最初于1573年在巴塞尔(Basel)出版,随后又于1574年在爱丁堡出版了拉丁文版本。
同年出版的第二版法文对话集,则新拟了《法国人及其邻人的起床号》作为标题,意指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应如同“起床号”一般,唤醒人们的警惕。
此外,法国人文主义学者、法学家,同时也是胡格诺教徒的弗朗索瓦·奥特芒,在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后撰写了著名的《法国人的怒火》,对大屠杀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并于1573年在巴塞尔、伦敦和爱丁堡出版了三个拉丁文版本和一部英文版本。
其中英译本的标题改作《对法国残暴行径的忠实报道》。
萨福克的一位牧师托马斯·蒂莫,则翻译了著名的《法国内战评注三卷》,于1574年出版。
该书在英国广受欢迎,流传十分广泛,克里斯托弗·马洛于16世纪晚期写就的《巴黎大屠杀》一剧,就将此书用作多幕剧本的主要素材。
«——【·“巴黎大屠杀”的反应·】——»
1560年代以来,伊丽莎白一世的教会改革不断推进,新教在英格兰的地位日渐巩固。
天主教信仰在全国范围内虽呈萎缩态势,但仍不断煽动事端、成为王国稳定的威胁。
英格兰国内新教与天主教之间长期争执不下,但因伊丽莎白的立场,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反天主教的氛围。
在这一背景下,法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在伊丽莎白的宫廷政府和英格兰民间均激起了强烈的情感反应。
自接到法国事件的报告后,英格兰宫廷就陷入了极大震惊之中。
9月6日,西班牙大使写信给阿尔瓦公爵,汇报说:“法国发生的事件,让这里的一切都沉寂下来了。(人们)震惊万分,不再谈论其他事务”,“(英格兰)宫廷十分紧张”。
伯利、莱斯特和史密斯等枢密院要员,都在信件中体现了对大屠杀事件的反感。
伯利在信中说,这一暴行“其残酷难以用语言表达”。
托马斯·史密斯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震惊,并对法国的情势有所怀疑:“法国燃起的烈火……非常奇怪,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随着法国国内对胡格诺的迫害和屠杀活动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新闻和报告传入英格兰。
自8月底以来,沃尔辛厄姆一直与伦敦宫廷保持密切联系,并逐渐质疑杀害科利尼的动机;伦敦的伯利、莱斯特、托马斯·史密斯等人,在与沃尔辛厄姆交流的过程中,综合各种情报,逐渐揭露出法国在掩盖事件真相。
托马斯·史密斯愤怒地表示,“他们不该把女王陛下和她的枢密院当成一群傻子,好像我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一样”。
对法国暴行的憎恶、反感和强烈的义愤(indignation),笼罩了整个伦敦宫廷。
在9月27日的信件中,史密斯反复强调,他相信这些杀戮中存在非宗教的性质,而查理九世的借口,则需要被“尖锐和严厉地回应”。
在鲁昂大屠杀发生后,迪耶普的地方长官向伦敦保证当地所有英国人的安全,但史密斯回复说:“既然王玺大印、金口玉言,都只是抓捕和残杀无辜之人的陷阱,法国人还能做出什么保证呢”。
“我们的商人不敢去法国,谁能因为这个责备他们?在那个地方,当兵的肆意妄为,那里既无虔敬、也无正义;谁会在那个地方制止脱缰的恶念,谁能在那个地方阻挡汹汹氓情的利剑”。
“对于那个如此公开和有害地反对基督的君主和国家……怎么回应都不会过于尖锐和严厉”。
随着法国宫廷对事件的掩饰不断被揭开,英国宫廷中的愤怒情绪日渐高涨。
即使是在外交场合,史密斯等枢密院政要的情感表达也非常直露,强烈的义愤推动着他对法国使节连连质问。
如果海军上将和那些在血腥的巴托罗缪日惨遭谋害的人,都是罪有应得,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被逮捕、下狱、审讯和裁决呢,就算他们在睡梦中犯下了叛国之罪,那么里昂无辜的男女、无辜的孩童呢。
鲁昂那些吃奶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又遭到了什么,卡昂呢,罗谢尔呢,你是觉得上帝睡着了吗,死难者的鲜血难道不会要求复仇吗,无辜者的鲜血像水一样地流淌,这吸收了鲜血的土地,难道不会受到诅咒吗。
伊丽莎白女王本人也对法国所发生的事件感到悲伤和不满。
沃尔辛厄姆在8月27日的信件中说,法国王太后对他派去的秘书表示,驻英大使会向英国通报情况,并且“毫不怀疑拉·莫特先生已经把这里所发生的事告知女王了”。
但事实上,法国大使拉·莫特·费奈隆虽然要求向女王和宫廷呈上对大屠杀事件的官方解释,但伊丽莎白一直拒绝接见他。
直到9月8日,女王才终于在枢密室召见了费奈隆。
伊丽莎白身着丧服,好几位枢密院贵族和宫廷贵妇同时在场,但所有人都一语不发,屋内一片死寂。
在外交场合以如此尴尬的局面接见来使,已然体现出女王和整个宫廷的不满与敌意。
同时,由于胡格诺教徒大量逃往英格兰,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将外逃的胡格诺难民视为对国王的反叛,并要求伊丽莎白劝告或命令这些人离开。
伊丽莎白则回答说,在蔓延全法国的谋杀和屠杀事件中,人们逃跑是出于自卫的本能;但她只会帮助那些忠于法国国王的人。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gushi/60823.html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冲击之下英格兰人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呢?由北斗资讯网 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冲击之下英格兰人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