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能否南北通航?基建狂魔迈不过黄河这个坎?
- 百科
- 2024-04-17 12:43:02
京杭大运河承载了中国人千年梦想,更是历代南北经济流通的大动脉。
但是,京杭大运河的衰落,如同中国近代全面衰落一样,自清末彻底阻塞以后,便没有再通水,什么时候能南北通航更是没个准话。
多年来,让京杭大运河全面恢复通水乃至通航的呼声很高。而从2021年开始,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京杭大运河终于在中断了一个多世纪后又全面通水了。
但京杭大运河要跨过黄河,实现真正的南北通航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呢?
运河通水自2022年起就已实现,但与其说是通水,倒不如确切说是“补水”。从一个补字就能看出来,运河的水道依旧没有天然性的河流。
2022年4月,德州段大运河补水措施
全长1800公里的大运河,北达京津南至钱塘,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由其连通在一起。
清末以来,大运河虽然出现阻塞,但黄河以南的河段,尤其是江淮地区的河段,还能正常通水并保留部分通航能力。
主要阻塞的部分,是黄河以北的北方河段。根据以往的资料显示,自山东济宁往北,在运输中断后,运河的通水也渐渐不复往日。
自19世纪后期以来,大运河的北端,尤其是能通航的北端,已经从原来的京津地区,南缩到了山东济宁一带。
而且,即便是济宁一带的通航,也是在2021年前后,经过前期的一系列疏通后才完成的。
在2021年之前,济宁往北近70公里长的运河河道,也是完全不能通航的。而更北边的河道,不要说通航,就是每年的流水都不能保证。
2022年以来,通过从其他自然河流调水补水,黄河以北的运河河道才重新有了水流。
当年4月,在山东德州段,岳城水库的水经过卫运河以及南水北调工程河道,再汇聚黄河水后一并流入了南运河。
在北边,天津当地运河河道的节制闸开启后,南来的运河水就跟本地的水流汇合了。南北之水再次顺着这条古老的河道实现了贯通。但是,目前这种通水状况,是需要调节才能达成的。
根据2022年的补水方案,黄河以北的运河河道707公里,需要补水5.15亿立方米,才能跟南河道完成贯通。而且补水措施并非持续,每年有一定的补水额度,且带有季节性。
也就是说,一旦完成补水之后,整条运河实际上还是处于不贯通的状态。
到2023年,新一轮的补水措施再次开启。去年所引流的,主要是漳河水、滦河水、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的水等等。这部分水,再次被引流到了运河北河道的相关区段,这才保障了南北运河的再次贯通。
根据水利部门的公开信息显示,自2022年开启阶段性补水措施以来,每年4月份到5月份是给运河北段补水时期。
现在又到了4月份,如果按照规划,现在运河北段的补水措施又已经开启,并要持续到5月份。
可能有人会疑惑,为何要补水,直接将运河河道跟其他天然河接通难道不行吗?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却行不通。
因为运河北段所在的区域,目前来看是国内最缺水的地区之一。这一区域的运河如果不采取补水措施,几乎就是干涸的。即便采取了一定的补水措施,也只是缓解了情况,并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在这种局面下,如果打开天然河道任由河流进入北段区域,先不说黄河里的泥沙是否会淤积到北河道,其他天然河因为被分流,水流格局势必会被改变。
正是出于不改变河流自然格局的情况,所以目前采取的措施,依然是阶段性的补水。
根据去年的消息显示,补水之后,运河河道5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平均回升了1.33米。可见,北河道缺水的情况,不仅仅只有运河,而是整个区域的普遍现象。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规划大运河河道,就更得从全局层面来统筹了。
而历史上运河发生阻塞,更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1855年即清咸丰五年,黄河再次改道,出海口由南向北移动,这直接导致山东一带的运河河道出现了淤塞。
此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朝廷再没有资金可对运河进行维护, 阻塞由此成了长期现象。
到了19世纪末期,随着铁路和轮船更多的出现,原先南北的经贸货物来往改走海路,陆路运输也逐渐出现了铁路。
彼时,西方国家在计划修筑津浦线,即从天津连接到南京的铁路线。这条铁路线修成后,大运河的运输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虽然也出台过一些疏浚的方案,可连年战乱根本无力投入资金,这些计划最终也都是空中楼阁。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工程的投入确实很大,但主要都是围绕天然河流在进行。大运河的南河道,依然还保留着交通的重要作用,而北河道虽然经过了一系列治理,但南北依旧没有贯通。
表面上来看,大运河的衰落,跟我国近代的全面衰落是一体的。西方的大量技术出现了,更大规模的海运替代了曾经的内河运输。
但本质上的原因还有,大运河本身要不要疏浚治理,不全是自然因素,还有政治上的考量。
大运河自隋唐时期开挖竣工,它本身的政治意义,多数时候都是大于经济和运输意义的。
彼时,国内的政治中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大运河自南向北连接到黄河,而后折向西顺着黄河河道,进入了中原和关中平原一带。
到了北宋时期,由于其政治经济中心在开封,所以大运河的北段河道依旧没有开挖。
甚至南宋时期因为政治经济中心全部南移到江浙一带,运河北段的地位事实上已不如南段了。
元朝确立大一统地位后,因为首都在现在的北京,北方地区需要南方地区的粮米、食盐等物资供应。
在这个基础上,大运河自山东开始向北延伸,并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河道格局。
明朝前期,都城在南京,朝廷到运河的关注度并不高。等到朱棣迁都北京后,大运河的政治地位再次直线上升。
尤其是朱棣营建紫禁城期间,大量的工程物资都是顺运河运往北京的。朱棣之后的明朝历代皇帝,把运河疏浚也都看成是头等大事。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大运河的地位因为政治上的需求,也让其沿河流域的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
比如运河沿岸的临清,明初只是一个县,后来因为运河的繁荣而成为了一个州,清朝时期临清的人口更是达到了20万。
到后来运河阻塞后,临清的人口下降到连5万都不到。民国时期,临清又重新降格成为了县。
临清的变迁,就是大运河沿线地区的多年变迁。而历史上明清两朝的政府,在其中又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为这两个朝代的首都在北方,需要运河做运输通道,所以朝廷每年会不计成本的维护运河的畅通。
要知道,在明清时期,黄河也频繁泛滥改道的,每一次的改道,都会对运河北段形成巨大冲击。但即便如此,每年朝廷还是会投入巨额的资金,来确保大运河的绝对畅通。
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历史上运河的地位是,朝廷的需求和政治高于一切,至于运河两岸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的文化等等,都从属于政治。
朝廷大力维护运河,它的地位和形成的一切经济优势就存在。反之,沿运河的一切都会逐步衰落。这一点,民国时期运河的持续衰落就会最好的例证。
那么,现在重新疏浚大运河,要让其恢复全线通航,究竟还有哪些不利因素呢?
2022年为大运河北段补水时,水利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现在采取的补水措施,是为下一步全线有水积累经验。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来,短时间内大运河依旧会维持每年补水的措施,这样北段河道依然不能和南段贯通,通航在短时间内就更不可能了。
根据目前的规划,阶段性的补水之后,才会逐步向着全线通水的目标迈进。至于这个过程要持续多久,目前不得而知。
此外,黄河交汇处的泥沙问题,以及北段河道浅不能通行大船等情况,这些都不是阻碍运河实现全线通航的主要原因。
试想明清时期,黄河频繁改道且泥沙更严重,彼时的朝廷都能保证大运河的南北畅通。现代水利技术更先进的情况下,确保运河河道的畅通并不难。
最关键的,是有没有必要,尽快恢复运河的全线通航。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得问题。
虽然水运的成本相比陆路运输要低,但大运河已经阻隔一个多世纪,原先围绕其的运输和经贸体系,早已被其他所代替。
大运河的作用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从整体生态环境角度去看,有没有必要为此进行重新的水利安排,这些都需要当代人从全局去考虑。
从文化的角度看,京杭大运河给我们留下的财富确实很多。但它的政治作用已经变成了历史,经济作用也分成不同的区段,融入进了现代的社会体系中。
重新让南北运河贯通,并且通行现在的船只,看起来是在疏浚原先的河道,实际上是重新规划了河道。新旧运河的变化,在未来势必会呈现出来,尤其是它通航可能性越来越高的时候。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aibaike/67375.html
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能否南北通航?基建狂魔迈不过黄河这个坎?由北斗资讯网 百科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能否南北通航?基建狂魔迈不过黄河这个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