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俗话:“一年发不发,看正月十八”,到底有啥讲究?

  

俗话“一年发不发,看正月十八”源自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对新的一年充满期望和对财运的追求。正月十八,按照农历来计算,通常是春节过后的第十八天,这一天在民间有着特别的含义和习俗,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很多商家和个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开业、开工或者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发财”、“发达”。

俗话:“一年发不发,看正月十八”,到底有啥讲究?(图1)


正月十八的“发”字谐音“发财”,因此这天往往和财运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八”与“要发”谐音,所以正月十八被认为是一个寓意美好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仪式和活动来祈求财运,比如拜财神、发红包、摆放财神像、进行财富相关的祈福仪式等。

俗话:“一年发不发,看正月十八”,到底有啥讲究?(图2)


对于商家而言,正月十八通常是开工大吉的日子。很多商户和企业会选择在这一天重新开门营业,希望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在开业当天,商家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放鞭炮、挂红灯笼、悬挂对联、摆放寓意丰收和财富的物品等,营造喜庆和吉祥的气氛。

俗话:“一年发不发,看正月十八”,到底有啥讲究?(图3)


对个人而言,正月十八也是开启新工作或者寻求新机遇的吉祥日。在这一天,许多人会穿戴整齐,带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去上班或参加工作相关的活动。不少人还会选择在这天进行投资或买彩票,希望能够“一发而不可收拾”。

正月十八的传统还体现在饮食上。在部分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制作和享用特定的食物,如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或制作发糕寓意“发财”,这些食物既代表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新年财运的一种祈愿。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习俗和信仰虽然富有传统色彩和文化意义,但其实并没有科学依据。它们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和积极态度。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很多传统习俗仍然被保留,但人们对它们的信仰程度和参与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人可能会更加注重实际行动和努力工作来实现自己的财富目标。

俗话“一年发不发,看正月十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财运的一种美好祝愿,它反映了人们对新一年充满希望和对财富追求的热情。尽管在现代生活中,成功和财富的取得依赖于个人的努力和机遇,这种传统习俗依然在人们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标签: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aibaike/67041.html

俗话:“一年发不发,看正月十八”,到底有啥讲究?由北斗资讯网 百科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俗话:“一年发不发,看正月十八”,到底有啥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