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我国石油储量很多,还不断从国外进口?难道国内石油不能用?
- 百科
- 2024-01-16 09:44:55
1月9日,中国石化在重庆梁平区发现了一个油井点,日产油达到了108.15立方米,是整个四川盆地唯一一个亿吨级原油资源阵地。
此前,四川盆地地区的天然气储能丰富,原油产量不高,只有11.9万吨。近年来随着理论上的不断突破,页岩油的勘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技术上的突破,有利于下一步的开采,更有利于未来在国内的其他地方继续找油。
国内页岩油的勘探和开采,近年来一直在持续推进中,无论是技术应用还是开采成本,都在持续跟市场接轨。
截止到2023年,我国勘探的潜在的页岩油储量为283亿吨,储量规模大。在实际开采上,截止到2021年,年产量已达到262万吨。预计到2025年,产量将突破650万吨。业内人士预估,未来10年时间,页岩油的开采将成为重中之重。
下一步要着力推动的是技术上的继续革新,小规模的开采应该逐步转向大规模的开发,其次则要降低页岩油的实际成本。
以美国为例,他们页岩油的桶油成本已降到了50美元以下,大量油企的开采成本只有34美元左右。对比之下,国内目前页岩油的成本还在50美元以上,这不利于大规模的推向市场。
美国在2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并突破了在岩石缝隙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技术,但苦于成本多年来居高不下,所以市场推广难度大,直到近年来在成本上才有突破。
所以,国内页岩油下一步的发展,也将经历这一阶段。在业内人士看来,技术和管理上的不断创新,是降低成本的两个重要的抓手。
相比于美国,我国在页岩油的勘探和开采上起步晚,而且开采难度本就大于常规的石油开采,再加上我国页岩油整体埋藏比较深,这使得单个油井的架设成本在4000万到6000万元之间。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页岩油的成本控制在50美元以下,那页岩油的开采和利用,才能真正的走向规模化发展。
所以现在要做的,还是技术上的继续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和核心技术,要和相关领域的重大制造装备研发结合在一起推动。
只有自己有了油,自己拥有了开采和利用的技术,能源安全保障才能稳定。但话又说回来,每个国家有没有油,也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
也正因为石油在全世界的分布极不均衡,而它又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各国才有了战略石油储备这种做法。
2023年初,美国会围绕战备油出台了一项新法案,未来美国将禁止以一切的形式,出口战略储备石油。
推动该法案的众议院议员认为,美国的战备油如果大量出口,会对自身的能源安全构成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俄乌冲突以后,美国随后释放了至少超2亿桶的战备油规模。战备油储量的走低,才促使美国会专门出台了一项针对中国的法案。
而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虽然买油的规模很大,但多年来的进口规模已经多元化,无论是中东还是北亚,亦或是南美的产油重地,只要有油的地方,我们都会去买。
购买来的石油,一部分用于消耗使用,还有一部分则会被储存起来。被储存的这部分,就是战略石油储备。
上了年纪的人都听说过,日本当年从我国进口煤炭,然后拿去“填海”。其实填海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实质就是资源储备。多年来日本不但储存煤炭,也在沿海各地修建大型的储油设施储备石油。
我国经济没有大规模发展前,石油消耗量低,储备石油并不急迫。随着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战略储备,也早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了。
世界石油分布不均衡,世界各国用油的情况同样不均衡。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特点是,产油大国的石油需求不高,而非产油大国的需求量恰恰很高。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以及我国,多年来一直在勘探开采难度比较大的页岩油的原因。
另一方面,不想受制于人,就只能通过购买不断储备石油。这一模式,最早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中东战争期间。
10年前的数据显示,在断油的情况下,美国的石油储备可持续供应402天。还在2009年时,美国的石油储备就超过了7亿桶。供给社会用的原油储备达到了3.5亿桶,这一储备量可连续供应150天使用。
除了美国以外,欧洲各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储备规模,也普遍达到了三个月以上。而且,他们各自的储备量还在继续增加。
2012年的数据显示,欧盟的石油储备,可以满足250天的使用。日本的石油储备也能满足200天以上。而我国在当时的石油储备规模,只能满足30天的使用。
既然要储备,就得有完善且巨大的储备设施,如果设施有限,储备量自然不会多。我国战略石油储备规模起步晚,还在2010年时,新建设储备基地的储备量为1400万吨。2012年,这一规模上升到了3753万吨。
截止到2018年,我国的储备规模提升到了80天。同时在此前的2017年,新建成的储备基地有9个。按照此前的规模,到2030年前后,储备规模要提升到120天。
储备只是保障能源安全中的一环,近年来除了在国内勘探外,购买石油环节上我国也采取了别的措施。
十几年前,我国对外石油的依存度就已经超过了55%,这其中又有大部分的石油是从中东进口的。这就意味着,一旦国际局势出现紧张等因素,就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我国石油供应。
此后我国一直在构筑比较多元化的石油进口体系,即不从单一国家购买,而是尽量从多个国家进口。
虽然这一操作难度很大,但时至今日,以OPEC产油国和俄罗斯为主要进口源的体系,已经逐步构筑了起来。
另一方面,我国近年来也一直在强化自身的石油产量。像页岩油开采技术和难度虽然很大,但这确实必不可少的。
未来随着页岩油气的开采成为新的能源供应趋势,带动石油供应的同时,也能撬动世界上常规石油的开采份额。
这一点不光我国清楚,美国同样也很清楚,所以多年来才会极力推动页岩油技术的发展。以目前的趋势看,相比于传统石油,非传统石油的开采和利用已经占据了市场地位。
虽然它的成本相对于常规石油还比较高,但随着开采量的提升,会形成跟常规石油分庭抗礼的局面。
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那些产油大国,多年来形成石油经济,对其严重依赖。一旦有其他石油来源大规模进入市场,势必会让别的产油国感到威胁。这样一来,他们反倒会极力保持油价的稳定。
正是因为在这种趋势下,我国强化石油的自产和技术的革新,就显得越来越有必要。除此之外,我国近年来也一直在构筑推动,以新能源系统为主的模式逐步替代石油系统。
这方面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发展,更是成为未来解决石油安全的重中之重。好在我国在这方面布局早,无论是产业链还是市场推广,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未来电动车的增长逐步超越传统的燃油车的话,石油需求紧迫的局面,势必就能大大缓解。
综合来看,一个是增强自身供应,一个是增加购买渠道,还有一个是增加储备,最后则是逐步改善对石油的依赖。
所有的举措需要同时推进,既要重视石油,同时又要以抛弃它为未来长期目标。正因为如此,不但要在国内继续找油增加开采量,同时还是要在世界上多买油增加储备。
截止到2022年,国内新探明的石油储量在16亿吨以上,原有剩余可开采的石油储量为36.89亿吨。
具体到各地,四川、塔里木、准格尔、鄂尔多斯、渤海湾等地,油气的勘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总体来看,未来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将是我国的能源供给重地。
能源安全的背后是稳定,供应体系的稳定,技术勘探和开采上的稳定,又组成了多层次的供应网络。没有这份安全保障,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此外,外部供应源的稳定,以及运输线路的安全,两者的安全系数是一致的。也因此,不管是持续性的购买石油,还是建立长远的运输体系,这些都是为能源安全增加新的稳定性基因。
未来的能源安全格局,是多种能源体系并举共存的趋势。既要保障供应量,又要有代替其运行的其他方案。只有这样,石油的利用才会既依赖但又不过分依赖。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aibaike/65834.html
为啥我国石油储量很多,还不断从国外进口?难道国内石油不能用?由北斗资讯网 百科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为啥我国石油储量很多,还不断从国外进口?难道国内石油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