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走出草地,700名战士就背靠背牺牲?红军自述长征路令人泪崩!
- 百科
- 2024-01-10 10:34:34
80多年前,当红军深入茫茫大草地,经历最多的就是雨雪、阴晴无序、潮湿以及烂泥。
当血肉之躯碰上草地,而且还是高海拔地区的草地时,红军指战员以不可战胜的意志将草地踏在了脚下,并最终通过。
草地和红军,恶劣的气候对阵坚强的意志,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激烈碰撞呢?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不少识字的红军都写有日记,如今这些当年的记录,都成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红军进入草地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一部日记中连续几天的记载是这样的。8月24日,天气一会儿下雨一会儿下雪。是的你没看错,彼时红军通过草地的时间是夏天,但这片区域内却在下雪。
张子意在长征途中的日记记录
雨雪混杂下,地面上既有草,也有带水的洼地,实际就是泥泞的沼泽。日记里说景致看起来很好看,但就是路不好走。
冷和潮湿还是其次,关键是隐藏在草下的“烂泥潭”。表面看起来没什么,但只要踩上去就会陷入,如果旁边无人施救,几分钟内就能将人吞没。这其实就是可怕的沼泽。
天气除了下雨外,还经常起雾,让人根本辨不清方向,走错路、掉队、陷进泥潭的情况时有发生。
到第二天,日记里记载的天气依然是阴雨天,路上面临的自然情况和昨天一样。再过一天,依然是雨天,而且由于深入了草地的腹地,红军又遇到了一个新情况。
那些看起来人畜无害的草,有些竟然是有毒的。不管是人还是战马,不知情吃到毒草后都会死亡。皮肤如果被有毒的草刺破,也会溃烂红肿。
气候恶劣,皆因这里是高海拔区域,日记里记载为3543米。所以到了下一天的时候,天气依然阴晴不定。
过草地时红军采集留下的野草标本
毒草和毒蘑菇威胁红军的生命,草地里还有毒蛇。日记中记载,一名班长在挖野菜的时候不幸遇到毒蛇,被咬后最终中毒牺牲。
不得不说,危机四伏的草地,每一天都能给红军制造新的意外。最为关键的是,日记连续记录的几天里,天气始终阴晴不定,太阳、雨和雪以及冰雹,可以在一天时间里同时出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草地的气候会如此的恶劣或者说是魔幻呢?
红军当年走过的草地为松潘草地,位置在四川省的北部和甘肃省南部一带。从大的范围看,这片区域处于长江和黄河的上游,而且草地正好位于长江和黄河流域之间,等于将两者给隔开了。
其面积超过了1.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在3500米以上,和红军日记中的记载一致。草地属于高原湿地类型,独特的气候特征,使得该区域内不适宜人类居住生存。
既然是高原湿地,自然就是字面意义上的“高”。按照学术上的定义,海拔高度只要超过了1000米,这样的湿地区域都可称为高原湿地。
而松潘草地的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了,所以这里的一大特征就包括了空气稀薄。虽然红军的回忆和记录中,没有关于缺氧的描述,但海拔高的地区,却为气候的变幻无常提供了条件。
湿地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常年存在的积水和沼泽,其区域面积大且不易被发现。因此从整个区域看,高原湿地原本就不是让人类居住和活动的。
有人可能会不解,地球上为何会有如此恶劣而又气候多变的生态区域?高原湿地的主要作用,可以调节大气气候,同时还能涵养水源。
此外,虽然这些区域不适宜人类生存,但区域内的生物却十分的丰富,生物多样性和复杂性方面,超过了其他的地区。
而且,国内高原湿地地区生物的特点是,种类丰富,有些物种珍贵稀有,在资源储量上也相当可观。相对于平原地区的湿地,高原湿地的物种多是显著的特色。
从自然角度去看,高原湿地的存在,本就不是为人类居住和活动而生的。红军当年踏入草地,实在是迫不得已。
敌军的围追堵截,先是让红军越过了雪山。待到短暂休整后,前方适宜通行的区域,已经被敌人布置了重兵,身后又有越来越多的追兵。正是在这种围追堵截下,红军是被迫要从草地经过的。
草地的气候环境本就恶劣,偏偏红军又缺少最关键的给养,在缺衣少粮没有药品的情况下,这开启的可是真正的“地狱模式”。
首先,寒冷的气候能直接杀人。在一次行军途中,由于下雨且气候寒冷,6师内174人,永远倒在了那一天。
其次,没有给养和恶劣的环境交织在一起,对红军构成了更大的打击。原本每天强行军,每个人每天都需要高能量食物补充,而红军不要说补充体能,就连最低的饮食保障都没有。
以二方面军过草地为例,在出发之前,整体筹措和携带的粮食,大概只够食用一周。按照原来的计划,最多10天左右就通过草地了,而能够筹措到的粮食,维持一周就是极限了。
等实际踏入草地后,气候恶劣直接让行军速度减慢,加上战士每天都吃不到食物,所以整体的行军速度就更慢了。
原本携带的粮食就只有一周,行军速度变慢,延长了在草地行军的天数,也等于延长了红军缺粮的时间。如此一来,指战员们都是在极度虚弱的情况下,饿着肚子往前走的。
规划的时间是10天左右,最终用了20多天,才彻底走出了草地。这么长的时间,人每天既要不停走路,还没有食物,周围的环境又变化莫测。
所以毫不客气的说,不管是牺牲了同志,还是千辛万苦后走出草地的战士,他们能够通过草地,能够战胜恶劣的环境,全凭坚强的意志和不可动摇的信念。
几十年过后,现在的人们还能感受到草地之苦吗?
2016年,《解放日报》的一行记者重新走了趟草地,感受了一番红军战士当年的艰辛。
记者们一行是在当年9月份进入草地的,和红军早年进入草地的时间一致。刚接近草地边缘,人们就立刻感受到了什么叫阴晴不定。
上一秒太阳还高悬头顶,酷热的感觉穿着短袖都让人大汗淋漓。然而转瞬之间,天上仅仅是出现了一片云彩,大雨便倾泻而下,雨中甚至还夹杂了冰雹。
冷热的剧烈变化,让人有一种窒息感。而现在的人们可是带了衣服等装备的,所以可以想象一下,几十年前的红军战士面临这种天气的时候,他们又是怎么忍受的。
另一个巨大的威胁便是草地深处的沼泽。不同的是,红军当年过草地的时候,因为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没有变化,草地内的沼泽区域很大,而且很多都是连成片的。
经过几十年的生态变迁,人类的活动诸如放牧、修建公路、排水等等,草地内大片的沼泽已经不见。不过在草地的深处区域,依然潜藏着很多小型的沼泽。
这些烂泥潭虽然很小,但依然危机四伏。同行者中有人将脚包裹起来小心试探,鞋底刚接触到沼泽,立刻就感受到了来自下方巨大的吸力。
沼泽里面就像有很多只大手,在死命的往下拽你。可想而知,当年红军身体虚弱无力,一旦陷入沼泽,就是万劫不复。
恶劣的环境之外,另外一个最大的感受,恐怕就是饥饿了。记者一行在出发前没有吃饭,进入草地也没有带更多的食物只带了水。
仅仅是在草地走了一段时间,消耗量稍稍高过平时,人们就感受到了什么叫饥饿的痛苦。想象一下,红军当年在草地里艰难跋涉了20多天,没有食物,有时候连口水都喝不上,那种让人绝望的感觉,真不是现代人能够感受到的。
当年,红军走出草地看到的第一个村子叫班佑。至少有800名的红军战士,他们原本已经走出了草地,但却因为伤病等各种原因永远倒在了班佑。
黑暗即将结束,追光人却倒在了黎明前的一刻。2011年,班佑的公路边竖立起了一座巨大的纪念碑,上面写的是“胜利曙光”。
是啊,那些永远留在草地的红军战士,把黑暗、疾病、痛苦带走了,留给后人的是希望,是黎明开始后的熠熠生辉。
现在的草地环境依然恶劣,草地的深处依然不适宜人类生存,但草地独特的气候,原本就一直是这样存在的。
它见证了红军的经过,也见证了几十年的生态变化。上个世纪,因为放牧活动的加剧,原来的草地有着沙化风险。此后随着草原生态的建设开启,禁止放牧的措施逐步推行后,草地也开启了恢复模式。
时至今日,松潘草地生物多样化的数量提升了50%,沙化土地的治理面积达到了0.6万亩,经过人工种草改良后的草地面积超过了20万亩。
如今的松潘县,外地人提及,首先想到的还是红军当年由这里经过。红军历经的地狱模式,成就了现在的中国。而松潘草地本身的自然环境,又成就了整体的生态和谐。
英雄们的足迹已经远去,草地还是以它独有的方式存在着。人类的意志和自然环境,曾在这里激烈对抗,红军用他们大无畏的意志宣告了胜利。草地则用独特的方式,强化和反证了红军意志的强大。
现在,人与草地的和谐相处,我国整体生态的协调之美,正是当年红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aibaike/65804.html
刚走出草地,700名战士就背靠背牺牲?红军自述长征路令人泪崩!由北斗资讯网 百科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刚走出草地,700名战士就背靠背牺牲?红军自述长征路令人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