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钢产量不到我国1%,为啥在钢铁领域敢称领先?这点太重要!
- 百科
- 2024-01-02 09:48:35
我国钢产量断崖式排第一,占全球产量总和的一半以上。但俗话说得好,居安思危,现在钢铁产业迎来了关键转型节点,我国也需要保证坐稳世界第一的交椅。
然而,排名第二的印度我们似乎并不过多操心,反而更在意钢产量不及我国十分之一的日本?这可不是过度忧虑,毕竟12月18日,日本制钢才宣布要全资收购美国钢铁公司。
以去年的数据为例,全世界的钢产量最高的国家都在亚洲。我国的粗钢产量位列世界第一,产量达到了10.13亿吨,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产量。
因为产量紧随其后的印度,其粗钢产量只有1.247亿吨。排名第三的则是日本,年产量为8920万吨。美国排在第四位,去年的产量为8070万吨。俄罗斯第五,产量为7150万吨。
我国的产量虽然高,但是同比出现了下降。日本的产量相比往年也出现了下降,幅度达到了7.4%。前三中只有印度的钢产量同比出现了上涨,涨幅为5.5%。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从2015年开始,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推动,我国在持续淘汰过剩的产能。与此同时,低碳环保的冶金技术发展也日益变得重要。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由于过去多年积累的产能高,降低产能并转型到更节能的冶金技术领域,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如此一来,印度自然不是我们对比的国家。我们要与之对比的,是像日本这样持续减产并转型的国家。
那么,我国和日本在钢铁领域,存在着哪些差异和不同呢?
我国的粗钢产量高于日本,因为从2007年以来,日本因为工业经济的放缓,粗钢的产量也在逐年下滑。我国经济发展快速,且钢产业结构调整,因此一直以来保持增长态势。
目前,我国粗钢的月产量为7000万吨左右,日本的产量只有850万吨左右。2007年以来,我国和日本的产量比值已经从4.6%,扩大到了8.54%。
日本的总产量虽然低于我国,但是其钢铁企业的集中度却高于我国。以2016年的统计数据为例,我国排名前五的钢铁企业宝武、河钢、沙钢、鞍钢、首钢,年合计产量为20194万吨,占总产量的34.2%。
而在日本,排名前五的新日铁、JFE、神户制钢、日新制钢、东京制钢,其年合计产量为9139万吨,占日本国内年总产量的87%。
也就是说,日本国内五家钢铁企业,就生产了全国八成以上的钢。而我国的集中度相对较低,排名前五的企业,总产量的占比只有三成以上。
从钢铁的进出口情况来看,2006年之前,我国钢铁是净进口状态没有出口。后来随着产量的上升,出口产量也开始上升。
但是多年以来净出口比例一直未能突破16%,主要原因是贸易摩擦和反倾销因素的影响。而近年来,这一比例更始终维持在10%以下。
日本的总产量虽然低于我国,但净出口的比例一直很高,多年来的净出口率一直维持在30%到50%的水平,近年来也保持在40%左右的水平。
虽然日本的净出口率高,但是我国钢的出口总量却跟其相差不大,每年的相差数额只有200到500万吨左右。
这是因为我国钢产量的总基数高,整体的出口量虽然低于国内钢的使用消耗,但是和日本比起来,出口量还是很大的。
换句话说,如果我国钢的净出口率再加大的话,不要说日本,就连印度和美国这些钢产量大国,他们也会被挤出钢销售市场了。
当然,世界其他国家也不会坐视我国将钢销售市场全部垄断,所以才会有贸易摩擦和反倾销的出现。
上述情况是整体上的差异,而从原料的角度去看,日本和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又表现出了其他差异。
日本是一个原料匮乏的国家,从铁矿到煤炭全都依赖进口。没有原料且购买过程中会收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迫使日本只能不断提升工业技术,所以最终的钢成材率高于我国。
从钢企业分布的区域来看,因为原料是进口的,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日本大部分的钢铁企业都分布在沿海地区。大型联合钢铁企业,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带状区域内。
我国因为矿产资源丰富,企业的分布不像日本这样集中。而且国外矿山近年来以低成本的优势向我国大规模出口,这也使得我国粗钢产量与铁矿石的比值自2009年以来一直增长。
过去是1,现在已经增长到了1.4左右。我国的钢成材率也已经逼近了日本的1.5。
简单理解就是,日本由于原材料匮乏,对原料的利用达到了最大的极限,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但反过来看,这也正是原材料匮乏的表现。
而且随着产能的过剩,下一阶段在钢铁领域比拼的不再是产量和成材率。未来要比拼的是,如何用更环保的方式,炼出更好的钢材。
也就是说,游戏规则在逐步改变,技术类型也要跟着升级。像三哥家现在依然拼命提高粗钢产量的模式,我们已经看不上了。
在这方面,因为日本过去的产量比我们高,转型比我们早,所以在未来的钢铁发展上,能给我们提供不一样的角度和思路。
一个国家钢铁工业的兴盛,一方面是像城镇化这样的大量基建工程,另一方面则是其他工业体系的需求。
建筑和汽车领域,是钢材需求的两个主要领域。日本起步早,所以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线上早于我国。
从20世纪初到中期战败,这是日本钢铁行业发展的最早阶段。这一阶段日本因为军国主义盛行,大量的钢材都用到了军事领域。
其粗钢的年产量,在1900年时为1000万吨。到1943年,也就是二战最为激烈的时候,产量已经达到了7014万吨。
随后因为战败,不到两年的时间,日本的钢铁产业几乎彻底瘫痪。1945年战败当年,日本的粗钢产量只有1963万吨。
不过随着二战的结束,日本很快确立了贸易立国的路线。其钢铁行业的产能,也主要用于出口。
尤其是在朝鲜战争期间,因为美国的需求,这反倒让日本的钢铁产业迅速从瘫痪状态复原。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日本的粗钢产量从千万吨级别,猛增到后来的1.19亿吨,增长率高达21.99%。
但是从70年代开始,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国内的需求,钢产量的高增长状态不再。以日本的城镇化率为例,从1973年到2000年,近30年的时间,城镇化率只从71.88%增长到了78.65%。
这是因为城镇化率已经基本完成,所以涨幅不高,对于钢的需求自然也就减弱了。而我国此前的发展,也面临着与日本历史上相同的趋势。
2011年之前,城镇化的增速很快,钢的产量和需求也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但是在2011年之后,城镇化年均增速只有0.96%。
在建筑领域,竣工房屋的面积增速在2011年为17.62%,到2015年,这一数据已变成了负6.9%。新房子不再增加,对于钢材的需求也会减弱。
另一个因素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先说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的青壮年劳动力就开始持续下降。18岁到44岁的人口比例,1970年为45.78%,2017年已经萎缩到31.93%。
没有了人口红利,就意味着劳动成本的上升。钢铁行业作为劳动力密集产业,在劳动成本上升的驱动下,最后只能迫使钢材产品整体价格上升。这样一来,在对外贸易中,你家的钢产品价格高,自然就处于不利地位了。
我国近几年钢出口的优势中,之所以价格能低于日本,也是因为人口红利的因素。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目前这一优势也已经开始弱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开始,我国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正在逐步下降。2011年时,20岁到44岁的人口比例为42.28%。到2015年,这一人口比例已经下降到了39.66%。
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钢铁行业的劳动成本会持续上升,低价优势将会随着成本的上升而逐步抵消。
需求量减少,成本又在不断增高,所以整个产业才需要从根本上逐步转型。
炼钢烧的是煤炭,在产能需求量大的情况下,煤炭对环保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随着需求结构的改变,继续维持过去的技术模式,不但会对环境产生持续的影响,成本层面也难以为继。
氢冶金技术由此就成为了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简单来说,用氢气炼钢就是降低对煤炭的使用,在过程中,氢还原和水的排放,代替了以前的碳还原和碳的排放。
以往每炼钢一吨,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达到了2吨。而改用新的技术后,一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80万吨。二氧化硫的减排也达到了30%,氮氧化合物的减排达到了70%,烟粉尘的减排达到了80%。
目前,我国、欧洲以及美国,都先后推出了氢冶金的发展规划。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未来20年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钢的需求,是跟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全社会处于基建大规模推动阶段,需求量就会增加。反之,需求量就会下降。
未来的清洁能源将会成为发展的主体,所以技术的革新和产业的升级就势在必行。这是社会结构在不同时期改变的表现,也是技术领域的一种持续升级。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aibaike/65728.html
日本钢产量不到我国1%,为啥在钢铁领域敢称领先?这点太重要!由北斗资讯网 百科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日本钢产量不到我国1%,为啥在钢铁领域敢称领先?这点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