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戴上电子脚镣,就可以在监狱外活动,不会私自把它拆下来吗?
- 百科
- 2023-11-17 09:52:30
给犯罪嫌疑人戴一个电子脚镣,就把他们放回家里继续生活,难道不怕他们逃跑吗?一个巴掌大的电子脚镣,对犯罪分子真的有威慑力吗?
我们从影视剧里了解的都是电子脚镣可以定位,但如果把它拆下来放在家里,不是就可以自由活动了吗?以往都是看国外用电子脚镣,我们国内会不会用这种东西呢?
国内明确使用电子脚镣的确比外国晚,是在2014年上海的一起假释案件中。
至于它到底安不安全、有什么作用,那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一下。
起源发展自100年前
作为一种电子监控系统,电子脚镣虽然不像真实的脚镣那样限定人的自由,但是也给佩戴者严格划定了活动时间以及活动区域。
作为一种约束人自由活动的装置,其主要作用是配合监狱来改造犯人,以便使一个嫌犯经过改造后,能真正的重返自由社会。
电子脚镣的概念,要比人们想象的时间早。还在一个世纪前的1919年,就有人最先能够追踪和定位的技术了。
这项技术,是由美国一个叫Anny Signal Corps的企业发明出来的,不过这技术在当时主要用来追踪轮船和飞机。而且,实际的应用并没有得到多大推广。
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该技术最先在医学领域得到应用。又过了几年,电子脚镣的概念才被真正提了出来。
这个概念,是由一个叫拉尔夫·斯维茨格贝尔的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他在哈佛大学执教期间,写了一本《行为科学》的书籍,电子脚镣的概念就是在书中提出来的。
虽然此时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技术,心理学家也提出了构想,可并没有得到现实司法界的呼应。
又过了20多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司法界才决定真正实行这一构想。最先将其付诸行动的,是新墨西哥州的地方法官杰克·拉乌。
这名地方法官,委托一个销售电脑的商人迈克尔·格斯,通过改造已存在的追踪装置,发明出了电子脚镣。
很快,新墨西哥州境内的阿布奎基市,有5名在押嫌犯做了小白鼠,第一被戴上了电子脚镣。
杰克·拉乌的实验,很快在美国的司法界得到好评。紧接着,佛罗里达州也开始给12名嫌犯戴上电子脚镣进行实验。
仅仅4年的时间,美国21个州就开始施行电子脚镣,第一批次上千名的犯人在刑罚执行中,都被佩戴上了电子脚镣。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这一模式就从美国传遍了全世界。从那之后,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便开始推广应用电子脚镣。
到本世纪初,北美地区的美国和加拿大,欧洲的英法德等主要发达国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新加坡等,都开始运用电子脚镣。
我国第一个佩戴上电子脚镣的人,应该就是叫陈勇的假释人员。他是在2014年底,接受上海一中院的电子实时定位监管的。
从最早定位技术的出现,到后来概念的提出,再到司法界推广应用,电子脚镣的起源有一百多年,但真正变成实物发展,经历了40多年的时间。
那么现实中电子脚镣的技术,究竟有哪些呢?
技术原理和升级
电子脚镣的技术其实并不复杂,而且40多年来已经过了三代技术的革新发展。
第一代产品,也就是那个叫迈克尔的经销商发明出来的。当时的电子脚镣主要包括自动发射器、自动接收器和电脑监控三个主要部件。
发射器装在一个环形的装置里,用以佩戴在嫌犯的脚踝上。那个发射装置可以自动连续工作,而且在进入休眠状态的时候,还能被另一端的电话接收器唤醒。
接收器也能固定时间,让发射器在某个时间段发射信号。不过当时的无线技术没有现在好,电话接收器需要接在嫌犯家里的电话线上。
这样,发射器发射的信号,由接收器收集整理,而后通过电话线,传送到终端的电脑监控设备里。
电脑监控系统会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再由执法人员判定这个嫌犯是否违反了监控规则。
简单来说,这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连线状态,确保嫌犯的活动区域在有限范围内。毕竟那时候还是靠着有线方式传送信息的,一旦嫌犯去掉电子脚镣跑了,或者是超出了活动范围,信号也就没办法传送出去了,终端的执法人员也就感到异常了。
不过执法部门也想到了这一点,技术人员在电子脚镣上设置了防破坏功能,一旦嫌犯要毁坏设备,哪怕是企图取下设备,电子脚镣都会以特定的信息方式,传送给电脑终端。
这样执法人员就能发现异常,及时出动人员制止,以及将破坏的电子脚镣维修好。换言之,第一代的产品中就具备类似报警的功能。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第二代产品的性能也大大提升。它不用再受到电话线的限制,有了更大的应用范围。
产品中的信号收发和识别能力加强,能够准确识别嫌犯的身份,还能通过加密传输模式,确保信息的安全。
此外,第二代的产品防水、防震且节电,既保证了嫌犯在特定区域内活动,也不会妨碍其正常生活。跑步、跳跃哪怕是游泳,都不会损坏电子脚镣。
到了第三代,产品就更先进了。除了常规的可佩戴在脚踝上的设备外,还有一种能够植入身体内的设备。
电视剧中经常看到,警方卧底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会提前在身上装备追踪设备,它的功能原理就类似于电子脚镣。
这种可植入人体内的设备,通常会以药囊的形式植入到嫌犯的手臂皮下部位。它不但能够发送和接收信息,还能实时监测嫌犯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甚至有些设备中,还提前装有镇静剂之类的药物,一旦监测到嫌犯有什么不轨行为,这些药物随时能释放出来,确保嫌犯能够很快安静下来。
而且相对于佩戴脚踝的电子脚镣,植入体内的装置,还能最大程度防止嫌犯将其破坏掉。
从目前的态势看,传统的佩戴式和植入体内的装置,两种类型的电子脚镣都在使用。具体使用哪种装置,就要看面对的嫌犯究竟是什么人了。
最为关键的是,不是所有的犯罪嫌疑人都适合使用,佩戴电子脚镣也有严格的使用范围。
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
通常来说,电子脚镣的主要应用对象是假释人员。即这些嫌犯的服刑期已达到一定时间,根据他们的表现可以假释,但又还没有彻底完成改造。
按照这个标准,或许所有的嫌犯都适合佩戴,但实际上有限制。
如果一个嫌犯被判刑前是暴力犯罪,比如杀人、故意伤害等等,是不会给他们使用电子脚镣的。再比如,有吸毒、酗酒等诸多不良前科的人,也不会对其使用电子脚镣这种有限监控方式。
毕竟,虽然电子脚镣也属于监控的一种,可嫌犯毕竟不是在监狱内,他处于自由状态下,要想逃跑实在是太容易了。也因此,拥有诸多不良前科的人,通常不会对其使用电子脚镣。
此外,使用电子脚镣,嫌犯必须要拥有一个固定住所,同时也要有一份工作且有收入。因为电子脚镣的一些信息发送,需要固定装置,没有住所的人则不具备这个条件。
再者,拥有工作和收入,说明嫌犯有重新步入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样执法人员能随时和嫌犯进行沟通或者是进行其他活动。假如嫌犯居无定所,执法人员无法保证能与嫌犯随时联系。
最后,使用电子脚镣,还得得到嫌犯家人的支持和配合。假如嫌犯的家人不支持,那么接下来所有对嫌犯的监控,还得要靠执法人员全程来进行。这样一来,对嫌犯重新进入社会的改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从使用时间来看,目前对嫌犯使用电子脚镣最长不会超过半年。那些刑期还比较长的犯人,同样也不适合电子脚镣。
因此综合来看,电子脚镣针对的主要是轻型犯罪人员,以及那些快要刑满释放的人员。
这些人假释后,基本上不会再去犯罪,而利用电子脚镣的有限监控方式,可以让他们尽快区适应社会生活,以便将来真正刑满释放后,能够很好的重新融入自由社会。
所以,电子脚镣可以看作是给他们的一个适应期。
结语:优缺点如何
从本质上来看,美国之所以能率先出现电子脚镣,主要的原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国内犯罪数量激增。所有监狱都是人满为患状态,执法和监管成本居高不下。
正是在这种因素下,司法界想到了电子脚镣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释放一批轻型犯罪人员,减轻监管成本和压力。
而且有些轻型犯罪人员,本来就不愿意在监狱和重刑犯关在一起。让他们在家庭接受改造,享受家人的关心,比在监狱里的效果要好。
统计显示,英国在使用电子脚镣后,能够帮助嫌犯完成改造的比例高达95%,德国的这一比例也达到了90%。
从成本上看,电子脚镣节省了国家在监管设施上的财政支出。以瑞典为例,电子脚镣广泛应用,国内监狱在2007年左右就大量关闭,之后只保留了45座大型监狱,每年可以节省1100万欧元的财政开支。
此外在个体嫌犯的花销上,美国一年为一个犯人的开支为2.5万美元,每天每人的花费大概需要70美元。
如果将嫌犯放出来使用电子脚镣,每天的开销只需要13.5美元,这比我国在此前的单个嫌犯的监管开销费用还要低。
正因为有这一系列优点,所以有些国家需要电子脚镣能得到大力推广。但是,它也并非完美无缺。
主要是使用成本,分摊到了嫌犯个人身上。比如在美国,电子脚镣不是免费使用,嫌犯每个月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以南卡罗莱纳州的规定,在2015年前后,安装电子脚镣的费用是175.9美元,此后每天收取使用费9.25美元。
算下来,每个月的费用大约在300美元左右。有些嫌犯居然不愿意佩戴,也不愿意缴费,他们宁愿去坐牢。
从改造的角度去看,电子脚镣能不能帮助一个嫌犯真正改好,谁都不敢保证。尤其是嫌犯如果在期间再次犯罪的话,所带来的损害,就可能抵消电子脚镣的好处和成本了。
也因此,对于电子脚镣要不要大规模使用,对社会整体来说是一项很严肃的事情。毕竟,社会既要保证嫌犯能改造好,同时更要确保社会上的其他成员不受危害和损失。而电子脚镣这种有限度监控的措施,恰恰是无法量化和保证这一点的。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aibaike/65283.html
罪犯戴上电子脚镣,就可以在监狱外活动,不会私自把它拆下来吗?由北斗资讯网 百科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罪犯戴上电子脚镣,就可以在监狱外活动,不会私自把它拆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