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种植园劳动力流失后,流入苏里南的劳工移民都有哪些种族?
- 百科
- 2023-05-24 09:10:19
奴隶制废除后,苏里南种植园的劳动力严重流失,农业经济开始下滑,并且逐渐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1824年,苏里南的总共有340处种植园,而1861年种植园数量减少到142处。
苏里南殖民地出现了种植园凋敝的局面,为了摆脱农业经济衰退的困境,荷兰殖民政府希望招募一批劳工到苏里南殖民地,但是荷兰议会下院以财政支出过高为由,否决了殖民政府的移民计划。
荷兰议会认为,对于移民事务,政府应尽监管之责,但不应过多干涉,可以适当通过补助的形式来支持殖民地的移民工作。
经过荷兰议会的商定,19世纪中叶,苏里南的移民不再由殖民政府筹备,移民事务交由私人招募和输送,私人移民则依照种植园主的需求和工薪报酬应招。19—20世纪,苏里南的私人招工对象主要分为三种:华人、印度人、爪哇人。
(一)契约移民之华人
1865年以前,苏里南的招工事宜由荷兰官方负责,移民局招募了数百名华工。1853年,十八名华人男性被招募到凯瑟琳娜·索菲亚甘蔗种植园,这是第一代苏里南的契约华工,招募地点是印度尼西亚。
1856年,18名华人中有8名回国,7名死亡。这批华人中有三名作为监督者,负责看管1858年输送到苏里南的500名华工。115天的航程中,华人劳工死亡人数达197人。
大部分的华人移民在合同期满后转为自由劳工,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华人重新与移民局订立契约。1860年,清政府和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允许在华招工,这一条约也对荷兰适用。1863年,苏里南总督赖因哈特·弗兰斯·范·兰斯贝格对移民作出了新规定:
其一,外来移民要处于殖民地政府的保护之下;
其二,赋予居住者一定的公民权利。简言之,华人实际上是苏里南的自由民,这也为后来苏里南华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60—1874年,为苏里南招募华工的代理人须受荷兰殖民政府许可,再经由清政府确认和批准,招工方可生效,这一劳工移民也被称作“苦力贸易”。
1863年,根据《苏里南政府公报与政府广告报》所载,《奴隶解放条例》第二十条的条例规定,国家仍要遵照劳工招募的要求,维持现有种植园的劳工数量,各殖民地政府还需要招募新的移民。
由此说明,荷兰殖民政府一方面要加强监管自由的黑人和印度人,另一方面也要大量招揽劳工移民到苏里南。有鉴于此,苏里南殖民政府任命了专门代理来处理劳工招募事宜,苏里南移民公司应运而生。
1865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创办了苏里南移民公司,以私营的形式雇佣境外移民,为苏里南种植园输送数百劳动力。1865—1866年,1083名华工顺利抵达苏里南,而1868—1869年,华工的输送人数达921人;1866年契约华工的增长率最高,而后开始逐渐递减。
在此期间,华工的数量并不算多,一方面是因为运输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华工身体素质好而相应的劳力成本高。
华工的契约合同期限为五年,每月的薪金约四个西班牙银币。每位移民的招募费用大约为300荷兰盾,这笔费用由种植园主承担,而种植园主认为劳动力成本价格过高,并没有招募大批华工的意图。
随着蔗糖种植园产量逐年减少,苏里南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有所降低,1869年,苏里南移民公司最终解散了。1874年3月27日,清政府终止了苦力贸易,自此以后,前往苏里南的华工人数愈发减少。
合同期内,苏里南的华人劳工集中在种植园劳动,开展农业生产。合同期满后,许多华人在苏里南的城市或市郊买卖货品,经营零售商店和建立店铺分号等。1853—1870年,总计超过2500名中国人被引入苏里南,契约到期后,一部分华人选择了归国,但另一部分华人继续在苏里南经营店铺生意。
苏里南华人开办的商店产品多样,食品、日用品、服装衣饰等一应俱全。这一时期,华人把木炭引入到苏里南,木炭也经由华商承销。此外,苏里南的华人还垄断了洗衣熨烫服务。苏里南的华人辛勤工作,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渐累积了一定财富,然后成为了许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家。
这些华人大多来自中国的同一乡镇,宗亲关系和同乡之情拉近了苏里南华人的心理距离。1880年,华人群体在苏里南帕拉马里博市成立了广义堂,广义堂是苏里南华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最为关键的是,广义堂也为处境艰辛、生活窘迫的华人提供经济援助,帮助华人在苏里南安身自处。虽然身处异乡,苏里南的华人却相互扶持,十分团结。广义堂在为华人联络感情、济寒赈贫等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为推动苏里南华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契约移民之印度人
1832年,英属圭亚那废除了奴隶制,为维持种植园的正常运作,英国殖民政府决定引入东印度人。1838年5月5日,长庚星号船载着第一代东印度人抵达圭亚那,共携带了156名东印度人,安全登陆的人员有144名;此后,英国殖民者不断把东印度人输送到圭亚那殖民地。
1863年后,荷兰殖民当局开始效仿英国的做法,将印度人引入苏里南,作为苏里南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1873年6月5日,拉拉·罗克号载着452名印度人抵达帕拉马里博。这是苏里南的第一代印度劳工移民,但因这批印度人的身体条件太差,荷兰殖民政府旋即在1874—1876年间停止了对印度人的招募工作。
1873—1916年,苏里南的印度人共计34,304人;五年的合约期满后,11,512名印度人从苏里南复归印度。可见,三分之一的印度人返乡,而近三分之二的印度人留居苏里南。印度的契约移民制度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光景,主要有三点原因:
其一,印度的地主和实业家无法说服政府保留和安置国内劳动力,同时印度也没有抗议劳工外流的倡议者或带头人;
其二,印度政府奉行的是自由放任政策,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是大量印度工人向海外转移。同时,这些身处海外的印度移民的确也创造了一些经济收益,这一点是印度政府和移民家庭十分企盼的,因此许多印度人到苏里南务工;
其三,消息滞后,殖民地的真实生活环境以及工作条件无法及时反馈到印度国内,虚假、欺诈消息拐骗了许多印度人到苏里南务工。海外移民为一小部分印度人增加了收入,并且为他们提供了改善生活水平的机会。再者,对接受方而言,苏里南的殖民政府、雇主,契约劳工以及海外的大多数印度人都殷切希望招募更多移民,以此补充种植园的劳动力。
19世纪后期,苏里南的农业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小农场的生产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种植园生产模式。随着种植园经济的衰颓,荷兰殖民当局为促进苏里南农业经济的复苏,推行农业扶持政策,鼓励印度人建设家庭农场。契约移民制度终结后,印度人被限定在农业领域,他们通过买田置地和发展农场,逐渐在乡村定居。
20世纪时,印度人把水稻种植技术应用于生产中,苏里南开始培植出了稻米,由此增加了农业作物的品种。印度人不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农场内还栽培了香蕉、柑橘等水果作物,苏里南的小规模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在文化传承方面,苏里南的印度移民承袭了印度原籍的语言、宗教等,同族之间广泛使用印度语交流,主要信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种姓制度对苏里南的印度人仍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随着移民人口的不断增长,荷兰殖民政府加强了对苏里南乡村和城镇人口的管理。据奥利韦拉的研究,1879年以后,苏里南印度人生活的外围区域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医疗设施,在帕拉马里博市区,殖民当局对穷困人口进行了集中管理。
由于医疗环境的改善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苏里南的印度人的生活更加舒适和安定。另外,印度人在苏里南的经营范围较为广泛,他们不仅活跃在农业领域,也分布在其他领域,如承接供货商、牛奶商等等。印度人也擅长于货品贸易,有些印度人包揽了苏里南的白人和黑人内部的物流运输。
1853—1872年,共计5400名移民输送到苏里南,其中有2500名中国人,2400名印度人等等。1916年,随着印度民族主义者的壮大,他们不断向印度政府施加压力,印度的契约移民制度最终被废止,这也意味着印度不再对外进行劳务输出,印度与苏里南的劳务贸易自此终结。
(三)契约移民之爪哇人
与印度人的引入一样,爪哇人也是作为契约劳工输入苏里南的。由于华人、印度人等引进人数有限,为补充甘蔗种植园的劳动力,1890—1939年苏里南殖民当局引进了不少于3.3万人的爪哇人,在契约期满后,大约有10000名爪哇人回到印度尼西亚。
爪哇劳工与移民部签订了五年的契约,契约规定爪哇劳工如果潜逃或是拒绝劳动将获刑事处罚,这一契约有效地维护了种植园主的利益:一方面,爪哇劳工能够顺利输入苏里南并进入种植园劳作;另一方面,爪哇劳工只有在合同到期后才能返回原籍。种植园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很偏僻,交通又极为落后,种植园主和爪哇劳工之间语言又不通。
爪哇劳工在前往苏里南的行程中团结互助,并且这种族群认同感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中大大加深,因此苏里南的爪哇人往往聚居在一起。1909年时,苏里南除爪哇人本族以外的其他族裔都无法同爪哇人交谈;即使到20世纪30年代,苏里南也鲜有人通晓爪哇语或印尼语。
进一步而言,苏里南的爪哇人更遑论精通荷兰语,因此苏里南的爪哇裔孩童的求学之路也极为艰难。合同到期后,绝大多数的爪哇人仍留在了种植园,继续发展农业。爪哇劳工留在苏里南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其一,荷兰殖民政府为爪哇人提供了较为优厚的待遇。1895年以后,荷兰殖民政府为所有放弃遣返的爪哇人发放土地,并且为从事小型农业生产的爪哇人发放100荷兰盾的补贴。放弃遣返后,苏里南的大多数爪哇人定居乡镇,他们成为小型农场里培植水稻的农夫,而安定的生活也令许多爪哇劳工减少了虞虑。
其二,进一步来说,这些爪哇劳工若回到国内,在本国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并不优渥,还不如就此放弃归国,在苏里南定居。另者,一部分的爪哇劳工早已在苏里南组建家庭,而这层家庭羁绊也成为他们放弃遣返的重要理由。
其三,这一时期的跨洋交通十分不便,苏里南的爪哇人在无奈之下只得放弃返回原籍。由于船只承载有限,而遣返者众多,许多爪哇人在等待几年后身心俱疲,反而逐渐适应了苏里南的社会环境,最终在异国他乡安身立命。
本文地址:https://www.comqq.cn/aibaike/61098.html
苏里南种植园劳动力流失后,流入苏里南的劳工移民都有哪些种族?由北斗资讯网 百科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北斗资讯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苏里南种植园劳动力流失后,流入苏里南的劳工移民都有哪些种族?”